||
本来想好好吃完信息化概念一锅粥,
琢磨下信息化的来龙去脉。
但是这几天思绪总是忍不住飘移。
虽然有卡片系统,可以把飘移的思绪瞬间抓回来~
但还是会忍不住的飘移。
怎么办?
为什么思维总是会飘移?
最近一直因为转岗问题在纠结。
为了不被转岗,所以申请回到了管理学院。
但现在又面临转岗问题。
是继续留在管理学院?
还是申请去统计学院?
去了统计学院就不会被转岗吗?
为什么会被转岗?
排除职称学历这些因素,
按照学校考核要求总结,
总结2018-2023五年的科研成果
好像自己什么也没做。
总结2018-2023五年的教改成果
好像自己也什么也没做。
但事实上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自己选错了路,还是主观能力和思想原因,还是客观不可抗因素?
扪心自问,其实教学、科研、教改事情一直都在做,而且还挺努力的,
只是没有按照考核要求去做。
为什么不按照考核要求去做呢?
因为觉得不科学。
为什么觉得不科学呢?
总不能自己觉得不科学,然后就不按照考核要求去做吧?
那你自己认为科学的考核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思绪又开始漂移,漂移到1999年,也正是那一年,我第一次意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第一次意识到“教育管理”与“生死”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也是那一年开始模糊选择了“网络+教育”就业方向。
从“传统教育“到”计算机教育”,再到“网络+教育”,仿佛每次都面临着“生死抉择”。
1993年放弃传统教育,1996年步入计算机教育,1999年意识到网络+教育~
什么是“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时代的教育该怎么管理?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在2001年会对“专家系统”着迷了。
因为当时直觉认为,只有通过机器,通过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才能避免统计数据造假。
于是就有了2002年开始的信息甄别研究。
2002-2009年,基于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的网络统计数据甄别系统构建,简称智能甄别系统。
2009-2019年,尝试在现实环境中CDIO出智能甄别系统。
2019-至今,尝试应用各种TRIZ、可拓等系统创新方法,在现实环境中CDIO出一个具体的智能甄别系统。
那做这些研究有没有符合现有考评系统的成果呢?
很少...
怎么证明你是在做科研呢?
除了寥寥无几的论文和著作,就是大量的实时记录。
分散于科学网、美篇、微信、微信朋友圈、笔记本(电子、纸质都有)......
如何甄别出这些实时记录的科学价值呢?
到底什么是科研?
你做的是科研么?
如何证明你做的是科研?
如何证明你做的科研是有价值的?
到底该如何做科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