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科学网上讨论的比较多的话题是: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问题。原本,我只想做为旁观者,静观风云变幻,然而由于此前一直和周围的同窗及同事探讨诸如此类问题,因此我还是忍不住想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诚然,“开放获取”已是势不可挡。然而,在期刊运营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以下6个利益群体:编辑部、学术组织、出版商、作者、读者和政府部门。竟然“开放获取”,就难免不牵涉上述群体的利益权衡问题。为此,归根结底就面临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到底谁为“开放获取”买单?根据利益群体的权衡,不妨试想:
第一,编辑部虽然掌握稿件的生杀大权,但是在经费方面可谓黔驴技穷、捉襟见肘;假如他们不收取作者的版面费或者读者的获取费,那么将面临为编辑们发薪水而犯难的尴尬。或许,有人会说国外很多期刊的编辑是兼职的,他们做编辑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薪水无关;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国内很多刊物的期刊编辑是全职的,除了编辑部发放的薪水,他们的生活基本上毫无保障可言。一个没有生活保障的编辑,让他(她)拿什么推行“开放获取”呢?因此,让编辑部充当践行“开放获取”的先锋,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效仿国外期刊的方法,聘用一些兼职的、廉价甚至是无酬的编辑;要么至少保证由专门的机构(出版商、国际组织或政府部门),支付编辑们足够的薪水。
第二,学术组织作为一个庞大的民间学术团体,他们具有自己的资金链(会员费、企业/公司的赞助费及承办会议费的节余),只要运行得当,每年年底应该可以节余一定的资金。然而,通常一个学术组织旗下都主办好些期刊,而这些期刊或多或少需要其经费支持。比如,与农业相关的学会:(1)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办的刊物(http://www.cspp.org.cn/publications/publication.htm)仅为《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刊物有2个:《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http://www.ipmchina.net/cspp/book.asp)。(3)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刊物(http://www.caass.org.cn/tabid/424/Default.aspx)有6个:《中国农学通报》、《棉花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食用菌学报》、《农学学报》及《农业科研经济管理》。(4)中国昆虫学会(http://entsoc.ioz.ac.cn/),主办的刊物多达7个:《Insect Science》(SCI)、《昆虫学报》、《应用昆虫学报》(以前的《昆虫知识》)、《动物分类学报》、《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和《环境昆虫学报》。(5)Weed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主办的刊物(http://www.wssajournals.org/)有3个:《Invasive Plant Science and Management》、《Weed Science》、《Weed Technology》。(6)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主办的刊物(http://www.entsoc.org/Pubs/Overview/index)有7个:《American Entomologist》、《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Arthropod Management Tests》、《Environmental Entomology》、《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Journal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其他学会,比如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http://www.csbmb.org.cn/),主办的刊物也有2个:《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和《生命的化学》。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ASBMB),主办的刊物(http://www.asbmb.org/Page.aspx?id=240)有3个:《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MCP)》、《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JLR)》。因此,对于某个期刊而言,仅仅想通过其挂靠的学术组织来获取经费支持甚至实施“开放获取”,也是困难重重。
第三,出版商,作为学术界利益的高端和暴利机构,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比如目前世界上出版界的几个寡头——Elsevier、Wiley、Springer、Nature Press Group、AAAS/HighWire Press、Cell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以及其它后起之辈——BMC、PLoS等等,当然还有国内垄断中文期刊的CNKI、万方及维普等等。然而,谁愿意放弃巨额利润而去倡导“开放获取”呢?这需要决策者的高度睿智和远大的胸怀。毕竟,失去这块肥肉后,出版商也将面临着庞大的员工队伍的薪水问题。因此,“舍”“得”二字,可能很长时间内将在该群体的高层决策者的脑海里始终萦绕,并让其纠结。
第四,作者,作为一个知识的生产方,常常处于比较犹豫的中间阶层,一方面需要及时整理数据,发表已有研究结果与同行分享,同时占据和巩固其学术地位;另一方面,时常需要为高昂的出版费而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开放获取(自己掏腰包)”或者“不开放获取(读者买单)”这是一个永久纠结的问题。诚然,对于经费充足的大牛,在投稿时选择“Open Access或者Open Online”,虽然破费了钱财,但可以加大研究结果的宣传力度;再者,对于可以“开放获取”的广大读者而言,也算是做了件善事。然而,对于科研界的青椒而言,由于经费拮据,常常迫于无奈选择一些对作者不收取版面费、但对读者收费的期刊。虽然,这种用钱购买“开放获取”的作者,只是相对较少的一部分人,但或许正如毛主席所说:星星之火,可呈燎原之势。
第五,读者,作为最底层且被动的群体,大多数不得不接受以上群体决定后的现状。当然,其中也有不安于现状的激进分子,采取抵制出版商的联合行动,比如2012年科研工作者集体抵制Elsevier的行为。诚然,假如人心齐整,这种事情肯定能够收到很好的成效。然而,最怕的是半途而废,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出版商变本加厉,增加文献购买成本。不过,这些行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版商敲响了警钟,毕竟国外很多期刊的审稿人来源于广大的、且不计薪酬的无偿劳动的科研同行。真正惹怒了全世界范围的科研同行,那么编辑部和出版商只能卷起铺盖——走人,或者另谋出路。
最后,政府部门,由于涉及到不可控因素太多,我就不便于在此妄自揣测了。诚然,国家愿意主动承担相关费用,那是最不好过的。然而,对于这个短期难以收到成效的倡议,咱们国家科技部是否支持,我只能报以观望态度。
综上所述,“开放获取”只有在期刊编辑部的倡导下,作者及读者群的拥护下,学术组织的监管下,出版商的经费资助下,以及政府部门的调节和支持下,才能得以有条不紊地构建,并真正地付诸实施。否则,单单哪一个方面的行动,只能是白搭或者一厢情愿而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