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研究生面试已经结束,在这十多年的招生过程中,本人很直接的感觉是,通过书面考试进入复试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在本世纪初刚开始招生的时候,俺在面试学生时,感觉这些学生是厉害,不管是英语还是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都很厉害,本人自愧不如,像他们那么年轻的时候,自知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未必能达到他们那种程度。 面试一天,20来个学生中,满意的应该是绝大多数,非常满意的也有那么三四个,而不满意的顶多一两个,即便是被列入放弃的学生,心中也不免戚戚然。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改变,尤其是最近一两年,面试中,能够流利的把一句英语读出来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能听懂的则更少,专业知识也越来越缺胳膊少腿,能够比较准确描述如何选择层析色谱展开剂的学生或者比较准确知道如何配置1M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这并不是说年轻人越来越差,我一直相信50万人口里面总有一个是天才,也相信还有很多的年轻人是很优秀的。那么优秀的年轻人去了哪里了?
答案非常简单,很多出国了,更多的都留在了高校,他们不能出来到科学院学科学,只能留在高校为老师和学校争光了。
当教育部各高校招生名额越来越多的时候,科学院的招生名额是越来越少的,因为教育部不希望科学院培养人才,抢人家的饭碗,尤其是抢国家主管部门的饭碗,人家当然要剁掉你的手,科学院要是人才辈出,教育部的面子往哪儿搁?至于科学院是否有能力或者具有更好的条件培养出科研人员,国家是否需要科学院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那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也不想考虑。这或许就是老千、小千盛行的理由吧。
当高校规定能够参加推免的学生最好的必须留校,而可以出校的也有限到各大联盟内的高校时,科学院的教授们只有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吃肉,自己只能喝刷锅水的份儿了。
俺不否定最近几年我们招收的学生中也还有不少是优秀的,做的工作也非常出色,但科学院系统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趋势毫无改善的迹象。
听说,那个俺从来不觉得是什么荣誉,也不代表水平的全国百优以后科学院的名额也从现在的20%名额要下降到5%,在那些整天拿这种东西说水平高低的教授们看来,降低名额的分配就是降低你的水平,这种招数也只有天朝的政府官员才能想得出来。
从招生人数、生源质量到评价三个方面完全卡主,科学院系统再大讲什么人才培养自然是海市蜃楼,更确切一点是巧妇的无米之炊。
当国家主管部门想搞死你的时候,还是乖乖的认怂比较识相,放弃研究生招生,把资源更多的投向博士后,换个思路培养人才,或许科学院系统能够找出一条出路。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那是因为本人一直有一个观点,香椿是培养不出鲜艳的花朵的,更不会结果,尽管,它也有用场。一张早晨拍的香椿(经博友核实,这是臭椿的超片),美丽吧?不会开花,也不会结果。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556312.html
上一篇:
冰烙银塔松下一篇:
教授,教什么?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