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个名词屡屡在耳朵回响----“平台”。据说政策要从对科研项目的投资更多的转向投资研发平台,作为在研发一线的科研人员,俺好生奇怪:难道是我们各个部门的研发大楼不够还是大学的大楼不够?
几十年来,虽然教育投入并不算多,可投入的那一点可怜的钱在哪里呢?很明显,都在各个校园的大楼上。楼是越造越多,越造越好,校园也越来越漂亮,可是人才仍然没有,于是,就有了翻出老说法:大学者,非大楼之谓,而是大师之谓也。岂知大学不仅应该有大师,更应该能够培养大师。而投入的经费都用在大师身上或者大楼身上,照样出不了人才。没有看见过引进了很多大师的学校培养出了什么人才,也没有看见像样的科研成果。年轻一代没有人能够获得国际大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年年空白虽然不是很有力的证据,也多少说明一些问题。
为什么投入那么多的钱引进大师建造大楼并不能培养出科研人才,也不能成就有影响的科研成果?道理很简单,歪嘴和尚把经给念歪了。大楼和大师不是不要,而是应该根据需要来造和找。当一个学校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忘了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根本无心考量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特点,一味为了领导的政绩大肆花钱造大楼,找大师,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升官的路上多一点资本的时候,哪里还有人会去做“百年树人”这种需要长期投资而眼前却不能掰着指头数数的事情?
同样的,方兴未艾的所谓研发平台建设,基本上是另外一轮换了地方的政绩大楼和大师竞赛而已。现在的高校实在是再也没有地方建大楼了,建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学生和老师,更招不来那么多具有研发能力的人员。海龟中会写文章的很多,可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却没有几个,有几个接触过应用技术的海龟,也只是把在学校时跟着外国老师做过的研究拿回来炒卖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自己独立从事研发的能力。如果这些人回到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在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带领和辅导下或许真能做出一点什么,却不能给领导快速的带来可以数数的政绩,放在所谓的研发平台,却是直接的数数政绩:“本研发平台自成立以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XX人”,这或许就是领导们拥有很大的建设研发平台的冲动的直接原因吧?
我们国家的大型国企拥有的研究机构由于过度的官僚化,基本上失去了研发能力,只履行技术管理这个基本职能,而大学则由于SCI考核制,也没有人愿意真正从事研发,只有一些“具有应用背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央直属研究院也没能摆脱SCI的困扰,即便有点真正实用的技术研发也不得不兼顾SCI的考核,科研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技术研发。搞这个所谓的研发平台似乎是唯一出路,可是,重建一套体系和修改考核体制之间,哪一个成本更高,哪一个更容易实现?答案是简单的,故意选择走昂贵的路线理由非常简单,一个是领导不仅没有好处,还要损失现在的一些好处;另外一个则是不仅不损失任何好处,还能获得更大的好处。须知,欠账总是要还的,只是谁来还和什么时候还的问题。
每一个研发平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还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和政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与其把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资到建设一些既没有产业支撑也没有政策管理的独立技术研发平台上,远不如利用好现有的大学、中央直属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部门,只需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让这些机构回归本质工作的考核体系,而无需大动干戈的另再建设大量的钢筋水泥盒子。把那些建设盒子的钱真正用于人才培养和技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