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将破坏性大地震能不能预报的问题再次摆在全国人民,尤其是地震和科学工作者面前。如何科学预测破坏性大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课题。地震界内外一批有志者根据自己业务专长,分别作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
科学、准确地预测破坏性大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仍是科学上待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任何预测问题都是信息的搜集、分析与决策问题。丰富的、来自多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噪声,噪声的作用正相反)对分析和正确决策十分重要。因此,为同一目标在不同专业方向攻关的探索者能相互交流各自的工作,也就十分必要了。
下面本人将在科学网上介绍钻孔应变观测的有关工作。分篇连载,前五篇是:
(1)地层应变观测的科学价值--1.前言
(2)地层应变观测的科学价值--2.地层应变的硐室观测阶段
(3)地层应变观测的科学价值--3.从硐室观测向钻孔观测过渡
(4)地层应变观测的科学价值--4.钻孔应变观测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5)地层应变观测的科学价值--5.钻孔应变观测的几项科学发现
欢迎科学网友批评指教。
地层应变观测的科学价值―――(一)前言
地球科学是观测科学。地震仪观测(观测震动的地动位移)让人类了解了地球的圈层分层结构、地震活动的全球分布及地震破裂的发展过程,目前仍是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主要观测手段;重力观测提供了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的知识;电、磁、热、物质成分等观测都向我们提供了地球内部的有关知识。但我们对地球仍然了解得十分不够:至今仍不知道瞬间夺去数十万生命的大地震是在什么力量推动下逐渐积累起能量的;也不知道高大雄伟的大山是如何拔地而起的。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除理论研究外,必须有观测数据支持。这两个问题都与“力”有关。开展应变(应力)观测成为寻找问题答案必经的途径之一。
钻孔应变(应力)观测技术是近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观测技术。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普遍,即使在地球科学界,对这项观测能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价值,有何必要等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笔者长期奋战在钻孔应变观测技术发展第一线,写此系列博文的目的是普及钻孔应变观测技术知识,介绍钻孔应变观测技术在探索地壳运动动力及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前景。希望得到科技界同仁对这项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