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men Univ. _Tony的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jszhangtong 纵览科技人文,胜似闲庭信步

博文

双学位双专业之于大学毕业生的意义

已有 4762 次阅读 2009-2-17 14:18 |个人分类:政策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毕业生, 双学位, 双专业

最近几年,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各方面意欲破解而又难于破解的课题,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直为此所困。中国与他国最大的区别,不是就业岗位多一些(当然因为中国前几年制造业处在快速膨胀时期,总体的就业岗位数量和增量是靠前的),而是政策调控的可能空间要大一些。

 

国内调控政策长期以来反映在所谓“供给型”人力资源规划上面。如果从“硬需求”考虑,大学迅速扩大招生规模显然是不合适的,虽然大学生理论上是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变换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不过,如果反过来是从大学培养的人才怎样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措施安置下去考虑问题,就变成由供给出发挖掘、创造各种可能的就业机会的思路。可以说,当代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规划总体上都是供给导向的,而不是需求导向的。

 

今年(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除了与往年一样“硬需求”有限、结构性问题之外,再加上个全球金融危机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政府、学校都不得不竭尽所能采取积极的措施。目前值得一提的有研究助手岗位、企业实习岗位、职业培训计划等等,还有就是个别省区最近出台的、特殊的双学位双专业制度。

 

双学位双专业制度不是现在才有的,改革开放之初,作为较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实用过渡形式,以及作为计划体系下按需分配的个人逃逸口之一而存在。随着学位的水涨船高渐渐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今年艰难时日之前,它已演变为校内主辅修制和双专业制度,主要作为拓宽校内人才培养口径的途径之一而存在。然而,目前政策拟推行的做法却是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种情况,它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留在本校按照计划内管理办法再修第二专业、获取第二学位。

 

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既带有回炉性质,又带有储备人才的性质。这使得政策既有好的一面,就是如果能够兼顾两方面的目标无疑很有价值。又使得政策可能会有不好的一面,就是究竟在操作中应该全力做好回炉工作、炼出好钢呢,还是发挥储备人才的功用以渡过衰退危机?目标确定不一样,操作方式就不一样。

 

根据目前对大学毕业生情况的了解,学生对于双学位双专业政策表现出谨慎欢迎,但是在认识上和自身态度上仍然是比较犹豫的。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落实。笔者的观察与思考主要针对三个方面:一个是政策如何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另一个是大学生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还有一个是教师、学校管理者应该怎样做。

 

第一个看法,政策有积极的方面值得肯定。从本质上看,它是供给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又一具体措施。体现出中国一贯的政策调控力度比较大的国情特色。至少理论上,对于第一次教育选择不太满意的学生来说,包含着一种潜在的机会(不敢说就一定是机会),学生自然也不宜简单地排斥。

 

第二个看法,大学生态度犹豫可以理解。因为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最大矛盾是因职业岗位的萎缩而带来的就业压力,并不主要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问题。大部分学生也不会认为是自己第一学位或第一专业本身的问题,并由此需要补充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而将原因归到市场。因此,认知结果必然会影响学生接受第二学位或第二专业教育计划的主观意愿。

 

第三个看法,根据以前校内主辅修、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一个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就是,第一学位或专业与第二学位或专业能否等值的问题。如果不等值,对于学生来讲,它的费效比就比较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需要认识到它不仅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事情,还要取得用人部门的配合,也就是说,双学位双专业要有市场认同。

 

第四个看法,政策如果要顺利实施,除了要解决学位、专业的价值问题之外,最好是还有必要的优惠措施,例如学费等经济问题。在这一点上,社会肯定会有不少分歧,许多人不会赞成政府采用过多的补贴措施。不过,考虑到特殊背景,适当的优惠还是应该的,它对于大局目标的实现是必要的。

 

第五个看法,政策不可避免地还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受制于目前的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观念,其中关于教育等级的观念还是比较分明的。具体体现在学生只能在本人毕业的学校接受双学位和双专业教育的计划安排中。实际是既要缓解就业压力,又不希望影响现有的教育结构。它可能会对政策目标选择和目标实现产生影响。如果目标重在“回炉炼好钢”,就得讲实际效果,继续本校培养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储存人才的功用倒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最后,政策出台得比较急,许多问题也许是没有想到或者是来不及细想,先做了再说再调整,这是中国政策的特点。学生、教师、管理者的确应该看到这里面许多积极的方面,但是也要看到问题和难点所在。其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有责任心,不能简单敷衍,要尽量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实现好的实施效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96-215570.html

上一篇:物质丰富时代的个人创新体验
下一篇:文化和现实之于学问和学问者的影响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