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rso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narsoil

博文

火星这么“火”,人家金星怎么想 精选

已有 7279 次阅读 2015-12-18 17: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探测器, 火星, 金星

火星这么“火”,人家金星怎么想

 

12月7日,日本首颗金星探测器“拂晓号”开始尝试进入金星环绕轨道,5年前的同一天,该探测器因主发动机阀门故障与金星擦肩而过,未能进入成功入轨。金星历经多年才艰难地争取了一次上头条的机会,而同期火星探测一直大热,《火星救援》正在热映,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关注火星的热潮。


研制中的拂晓号金星探测器

太阳系中,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次之。金星和火星正好位于地球的两侧,金星在靠近太阳的内侧,火星在远离太阳的内侧。随着近些年人类火星探测不断取得新成果,人们对火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美国还提出了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而对于金星及其探测成果,人们却知之甚少。一左一右,这“两位邻居”被关注的程度一远一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其实,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的深空探测最早是从金星开始的,迄今已有50年的历史。人类对金星探测曾有着辉煌的过去,但金星浓密的大气层所导致的高温高压环境,一方面杜绝了金星存在生命和人类移民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人类探测金星的技术难度,严重打击了探索金星的热情。曾经硕果累累的金星探测如今居然到了鲜有人问津的地步。

金星给人的印象是一颗令人窒息的星球。二氧化碳占其大气成分的97%,具有十分强烈的温室效应,表面温度达400多摄氏度。加上金星上的大气压为地球表面的90倍,以及恐怖的硫酸雨,令人望而却步。然而,环境如此恶劣的金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是美苏争霸的制高点之一。苏联在金星探测上表现出了战斗民族的相当“任性”的一面,并取得了重要发现和成果,西方甚至一度将金星称为“苏联的星球”。

高温、高压、酸雨,金星是一颗令人窒息的星球

当然,探测金星绝非易事。首先要克服金星上恶劣的环境,浓密的大气层对再入探测器而言是个极大的考验,需要更有效的隔热防护技术,这一点比登陆火星更为艰难。即便安全登陆金星表面,探测器也只能维持短短数小时的存活期,毕竟这里不是火山喷发就是下酸雨,还有雷电和高温,是个名副其实的炼狱世界。

苏联和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对金星探测倾注了极大热情。迄今为止,发往金星或途经金星的各种探测器已经超过40颗,获得了大量有关金星的科学数据。1961年2月12日,苏联发射了首颗金星探测器——金星1号探测器,半年后的7月22日美国发射水手1号金星探测器。1967年6月12日,苏联发射的金星4号探测器,更是穿越金星大气层,成功登陆金星表面。由于金星表面被浓密的大气层所笼罩,大多数探测的成功率不高。

总体说来,苏联使用特殊工艺和材料挑战金星的高温高压,取得了金星表面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金星着陆探测上无人比肩,而美国则在金星大气层外进行环绕探测。欧空局发射的金星快车号探测器和日本发射的拂晓号探测器也对金星进行环绕探测,其中“金星快车”轨道器主要用于探测金星大气层,发现金星南极大气存在双漩涡,同时也发现金星存在的臭氧层。

与探测火星、登陆火星、改造火星和火星移民的长远战略相比,金星明显缺少水、氧气、生命、移居可能性这些吸引人类关注的“噱头”。但从抛除功利主义的科学探索而言,金星与地球的未来演化联系密切。金星的过去可能比现在要温和得多,是什么原因导致金星演化成如今这般狂暴的境地,弄清楚这一演化过程对地球的全球变暖和“改造火星”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少科学家认为,金星代表地球的过去,火星代表地球的未来,探测金星与探测火星具有同样重要的科学价值。

由于浓密大气层的阻挡,目前人类对金星表面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内部结构等的研究仍然是雾里看花,我们对这颗最近的行星的了解仍然相当薄弱。有鉴于此,今年年初俄罗斯继承原苏联的衣钵,重启金星探测计划,美国也正在制订一项用轨道器、浮空器等混合探测器探测金星的计划。


麦哲伦号利用雷达探测(可以穿透大气层)获得金星表面地形图

金星探测难度巨大,对金星的探测将对各国航天技术水平和能力起到十分明显的牵引和推动作用。相信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金星科学研究的深化,人类有望重新认识金星,逐渐发现金星的“可爱之处”,世界各国未来将掀起新一轮金星探测的热潮。


金星探测器

http://2015people.sciencenet.cn/xwvote.aspx


作者:郑永春

联系:zyc@nao.cas.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811-944293.html

上一篇:航天元素登陆人民币背后的科普深意
下一篇:SpaceX给航天界的启示
收藏 IP: 125.34.20.*| 热度|

16 王安良 白龙亮 谢平 徐晓 蒋德明 李颖业 应行仁 秦承志 黄永义 蒋迅 张江敏 陈楷翰 孟庆仁 葛维亚 biofans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