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在科学网开博客已经7周年了。
说起来,我认识科学网并不算是最早的一批人。硕士阶段,曾经在丁香园这样的专业网站上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很快完成了自己学科的主要专业技术方面的积累,也要感谢自己的本科母校兰州大学,给自己奠定了一个很扎实的实验技能基础,让硕士阶段的实验进行的很顺利,但是自己也很清楚,这些实验技术、文献检索以及课题申请方面的知识,还只能说是科学上“术”这个层面的东西,所以在就读硕士研究生后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更多接触诸如学科发展等“道”这个层面的问题了。但是很遗憾,硕士毕业的时候,感觉得到的更多的是空虚而非满满的收获。在博士阶段,因为还要忙于学习法语以通过法语论文答辩,也并没有太多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和导师的学习和交流,因为时间和语言的关系,也有一种还没有充满电就毕业的感觉,虽然博士论文最终顺利通过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的答辩并如愿拿到了“A”的成绩,但是自觉科学上在“道”这个层面的积累还是颇为不足的。
不得不说,开博客前后,也是我心情较为困惑的一段时光。所以,相对于做实验和写文章,搞好自我心理调节反而是我当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利用业余时间走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大千世界,思考科学和人生是我排解郁闷的主要方法之一。
所幸,博物学于我,是一种生来有之的感觉。我出生在鄂西北一个叫做“西坪”的小山村。在中国,叫“西坪”的地方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我也就是从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山村中走出来的。
西坪村位于沮河之滨,却也有它不普通的一面。村子里面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还记得有位擅长说唱的老人,会大段的说唱被誉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的黑暗传。村里的民办老师更是颇通当地楚文化渊源,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山海经》中对于沮河的描述: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这里的杼据考证叫做柞树,檀当是黄檀。柞树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树,叶子可以用来养柞蚕的;黄檀,5岁多的时候就曾经上山砍过这种树当柴火,印象也很深。睢水,即今天的沮河。沮河流域山高林密,坡陡坑深,西坪村却是期间难得的一块平地,所以谓之曰西坪。西坪村不远则是重阳镇,一说是楚国始都之地,发现和氏璧的卞和之墓就在这个地方。前些年,西坪村这个地方也曾经出土过不少诸如青铜鼎之类的文物,貌似可以作为上述说法的一些佐证。
所以楚文化的影子从小就一直生活在我的心灵深处,对于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更是少有所闻。记得离骚上说,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小时候读不懂这些远古的文字,只知道屈原懂得东西真多,光是香草就有一大堆。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时代的我们显然是难以抽出精力来钻研的,但是这些大师们博学的精神,却悄悄留在心底作为自己的榜样了。
杜衡
近些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身边的这些自然元素。自己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慰藉,积累多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多教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我也发现,长时间在封闭的、人为的空间里,儿童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人际矛盾。而在开放的、富于变化的大自然中,孩子的心绪往往是平稳的,彼此间更容易沟通并建立感情。所以自然观察的过程,也是一个和孩子增加感情、共同进步的过程,我也因此而乐此不疲。
最近几年,在武汉大学,我记录到近百种野生鸟类,武大的鸫类观赏,应该是因我而起,现在已经是闻名于全国的观鸫圣地;在武汉市的马鞍山森林公园,我也拍摄到近百种蝴蝶,马鞍山森林公园也成为圈子里面有名的观蝶基地,甚至有来自台湾的朋友慕名去拍蝴蝶;野生植物和花卉的图片,也已经积累到数百种。孩子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也超过了身边的很多成人。这几年,随着发现的逐步增多,陆陆续续也有一些相关科普文章和准专业的文章见诸于武汉晚报、科学画报、生命世界以及湖北林业科技和四川动物这样的报纸和期刊。我也先后在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上开过微博和博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得,以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不过圈子中多是业余玩家和生态保护者,专业研究人员寥寥无几,涉及到物种等专业层面的交流还是有一定障碍的。即便是现代博物学,离开了专业精神,仅仅是只有情怀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以当偶然间看到科学网,看到一群有着类似生活经历的一群专业研究人员在此开坛论“道”,心想是终于算是找到心灵家园了。大致研究了一下,感觉科学网博客相对于其它综合性网站而言,我觉得有几个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于是经过漫长的申请和等待之后,终于在科学网有了自己的博客。
虽然开博之初,我也打算多写一些自己本专业领域的博文,后来我发现有个别小同行对此表现出了过分的关注,所以后来我适当调整了方向,改为以展示自己的博物审美为主了。也要在此感谢一下科学网博客这个平台,不仅让我平复了心境,交到了很多朋友,增长了很多知识,也有科学报、科学画报、生命世界等报纸和期刊的编辑们通过此平台看中了我的几篇自然观察方面的博文并予以推荐发表,特此致谢。如我在博文中所言,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还有很大的可发展空间。
在科学网我有幸见识了小文院士这样的大家以及施一公、饶毅、颜宁这样的网红科学家的风采,既看到徐长庆老师等长者的心态依旧年轻,也看到了年青科学家通过科学网获得的进步,如喻海良博士的一路成长;既有从孙学军老师的科学资讯中获得了不少学术上的思想火花,也有从孟津、戎可、段煦、学宽、庄子、张珑、晓刚、姜虹等老师那里学到的诸多博物及影像知识;苏德辰老师的地质科普于我而言可谓及时雨,欣赏蔡庆华老师的诗词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升华,当然还少不了李颖业老师诗词之外的占卜,苹果老师的美食,......等等不再一一列举。当然,科学网并非世外桃源,从壶穴之争、韩春雨基因编辑之争中我也看到了科学网也不乏世俗的丑态万象,进而反思自己也依然存在的时隐时现的浮躁和浅薄。不觉之间,这几年心境确实平定了许多,纵然生活依然有诸多不如意之处,可是还算能够做到不忘初心,厚积待发。
2017,借科学网博客开办十周年之际做个这些年来自己科学网开博心路历程的小结,期待今年可以更好地整合好身边的资源,自己的学术生涯能够继续上路,也有更好的博文可以和大家分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