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tcpres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stcpress

博文

《核能物理与技术概论》邱励俭、王相綦、吴斌

已有 6950 次阅读 2012-10-16 14:36 |个人分类:物理图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核能物理, 核能技术

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754-3
页码:352页
字数:418千
定价:42.00元
当当网购买地址:暂未上架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核能物理与技术方面的相关内容,主要在核能利用的框架下,介绍了核能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核能的各种产生方式以及核燃料循环等内容。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对相关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邱励俭,工程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1960年获苏联动力研究所工程物理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理事。王相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博导,196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本科毕业,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781991年参加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与合肥同步辐射光源预制研究、物理设计、工程建设和调束研究,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1995年负责组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运行;长期从事加速器物理与相关工程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过二期工程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目录】

总序()

前言()

1 核能(1)

1.1 爱因斯坦伟大的预见E=mc2(1)

1.2 可资利用核能的种类:裂变能与聚变能(5)

1.3 核聚变能是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主要选择(8)

1.4 建设ITER的目标(10)

1.5 惯性约束核聚变(12)

1.6 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核能系统(15)

参考文献(16)

 

2 中子与核反应(18)

2.1 中子简介(18)

2.2 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19)

2.3 中子截面与核反应率(25)

2.4 核反应率、中子通量密度(28)

2.5 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变化(29)

2.6 共振吸收(33)

2.7 多普勒效应(34)

2.8 核裂变过程(35)

2.9 裂变产物与裂变中子(37)

2.10 中子的慢化(38)

2.11 链式反应(45)

2.12 中子源技术(47)

参考文献(51)

 

3 中子输运理论、燃耗方程与扩散近似(52)

3.1 中子输运方程研究的历史(52)

3.2 输运方程的边界条件(57)

3.3 近似求解(58)

3.4 反应堆燃耗理论(63)

3.5 二维输运燃耗程序BUDOT简介(66)

3.6 裂变反应堆的理论基础——扩散近似(69)

3.7 双群理论(74)

3.8 有反射层反应堆的单群扩散理论(81)

3.9 栅格的非均匀效应及其均匀化处理(86)

参考文献(89)

 

4 临界系统与次临界系统中的中子行为(90)

4.1 临界堆、次临界堆中子学理论(90)

4.2 次临界系统(98)

4.3 缓发中子份额(103)

4.4 聚变中子源强扰动对系统的影响(104)

4.5 次临界堆中子学安全特性(105)

4.6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反应性反馈机理(106)

4.7 核裂变运行管理与裂变产物中毒(碘坑)(110)

参考文献(113)

 

5 裂变反应堆(114)

5.1 裂变反应堆的发展历程(114)

5.2 裂变反应堆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116)

5.3 中国核电的发展方向(119)

5.4 裂变反应堆设计过程(120)

5.5 压水堆(PWR)裂变电站示例(129)

5.6 先进轻水堆(131)

5.7 高温气冷堆HTGR示例(139)

参考文献(147)

 

6 快堆的工作原理及现况(148)

6.1 快堆概念(148)

6.2 快堆的安全性考虑(155)

6.3 快堆的优点和难点(156)

6.4 快堆的经济性有待验证(157)

6.5 快堆结构、中间回路(157)

6.6 快堆前景展望(160)

6.7 快堆现状(163)

6.8 中国实验快堆发展(172)

参考文献(181)

 

7 聚变堆(182)

7.1 研究核聚变的意义(182)

7.2 可利用的聚变核反应(183)

7.3 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基本要求(183)

7.4 受控核聚变研究历程(185)

7.5 托卡马克的工作原理(188)

7.6 EAST介绍(197)

7.7 ITER介绍(200)

7.8 聚变堆设计的方法与步骤(207)

7.9 CAD设计与系统设计(210)

7.10 世界各国聚变商用示范堆的参数比较(211)

参考文献(213)

 

8 聚变驱动次临界系统(FDS(215)

8.1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的基本组成(215)

8.2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物理过程(219)

8.3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的特点(222)

8.4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聚变堆芯(223)

8.5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包层(225)

8.6 计算程序和数据库(239)

8.7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的中子学设计和优化(242)

8.8 聚变驱动洁净核能动力系统的可行性(248)

参考文献(252)

 

9 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核能系统(253)

9.1 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反应堆核能系统(253)

9.2 工作原理(256)

9.3 德国FZK三束ADS(264)

9.4 计划中的ADS主要装置及其参数(266)

9.5 国际上散裂中子源所用加速器运行状态及组成方案(284)

9.6 中国ADS研发与散裂中子源(285)

参考文献(288)

 

10 章惯性约束聚变(290)

10.1 惯性约束聚变的基本原理(290)

10.2 靶丸与驱动器(300)

10.3 快点火惯性约束聚变(305)

10.4 Z箍缩(308)

10.5 前景(310)

参考文献(312)

 

11 合理的核燃料循环(313)

11.1 燃料循环(313)

11.2 嬗变与分离(325)

11.3 展望——进入21世纪的核燃料循环(335)

参考文献(33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623169.html

上一篇:《高等原子分子物理学》(第3版)徐克尊
下一篇:《线性系统理论和设计》(第2版)仝茂达
收藏 IP: 202.38.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