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但本文尝试讨论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话题,心理学家们不要拍砖呀,那么多砖一压起过来,我的小命保不住了。
根据我对自己的孩子和生活圈子中周边幼儿的观察,他们对语言的学习过程大概分成五个阶段,而各个阶段均可概括成一个词性。
第一个阶段:学习名词。这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此时,孩子的求学欲望特别高,也特别虚心,表现得特别刻苦。牙牙学语,刚开始只能发出一些不能控制,无意识的发音,也不能转弯,而名词是最直接能与某个物体结合起来并产生朦胧联想的,当无意中能模拟出大人的发音,他们特别高兴,并呢喃着重复多次,直到学会为止。当大人们问“帽子”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如果很快能指出来,成就感油然而生;但自己发音还是有点儿困难,刚发出“帽...”,后面转不了弯,只能紧跟着“...帽”,听起来就是“帽...帽”,大人们很高兴,以后由着孩子的发音说“帽帽”,这是大人在教小孩呢,还是小孩在教大人,呵呵。在他们眼里,大人的发音都是对的,所以很虚心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但大人由着他们说,他们也无法辨别,逐渐就认为这个东西就是“帽帽”。慢慢地,孩子学会了许多名词,甚至也能转弯了,对于大人的各种“刁难”也都能顺利过关,此时就快要进入第二阶段了。
第二个阶段:学习动词。此时,不仅要指出一个具体的事物,还要与具体的动作联系起来,复杂程度增加,有时候就只能用名词加手势来表示,我家小孩,知道了天气热开空调会比较舒服,他根据大人的动作联系了这个过程,所以感觉热的时候开始说,“Ta...Ta”,发音还不准,我们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就换一种方式,先指指大人,然后指指空调,这下意思明白了,让我们开空调。慢慢学会了“开”的发音,就没有这么复杂了,直接指空调说“开,开”,甚至还自己去寻找遥控器。学会了“开”,也知道了还有一个相反的动作称为“关”,有时候他就想看看开和关的差别,也就是说,求知欲驱使他更想看看一个相反的动作会是什么后果,也开始了幼儿时期最早的逆反行为,你让他这样做,他非要反着做,如果照做,那太小儿科了,没有什么成就感,他更想看看相反的动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个阶段:学习形容词。这个时候,小孩重新回归虚心学习阶段。当在公园里玩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是绿色的叶子,那是红色的花朵,还有黄色的月亮,蓝色的湖...,原来世界上是如此丰富多彩呀!看来光知道名字还是不行的,还有大的,小的,好的,坏的,高的,低的…...等各种评价,这些东西看似需要好好记住的,所以必须虚心学习一番,逆反行为开始减弱,暗下决心将最基本的形容词在短期内学会了,至少辨别颜色是没有问题的(小孩必须没有先天性色盲才行哟)。
第四个阶段:学习副词。副词是用来修辞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的。这样的词再次冲击了小孩的扩展求知欲。你让小孩将手中的东西全部给你,他就想看看只给部分是什么效果;你让小孩将眼睛紧紧闭上睡觉,他就想看看半闭状态会是什么后果;你让小孩小声点儿,他就想知道,我就稍微降低一点儿声音,但仍然很大,看你有什么办法。此时的逆反状态,与先前的相比有质的飞跃,他可部分迎合你,而不是完全相反。
第五个阶段:学习连词。我们知道,要说话,只会一些词是不够的,必须将这些词连成一句话。前面说的这些阶段,都无法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所以必须知道连词,来表达转折、从属、加强,承接等复杂的结构。此时,谈不上逆反不逆反,有时候也突然变得会很虚心,那是对家长的指示没有特别明确,需要家长继续进行解释,换各种说法让他明白。他终于明白了,原来一句话是可以有多种说法的,但是不同的说法,其意思还有些许的差别。世界太复杂,语言太凌乱!这种认识将一直伴随着他们进行幼儿园和小学开始识字之前,因为他们完全是靠机械记忆的,发音也不准,只是大体相似的音,有时候还会弄混,但好歹比外国人说得地道多了,也算基本学会了语言这种交流工具。
学术型研究生刚进入科研领域,在成为得心应手“玩”科研的科学家之前,就如同幼儿学习语言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此中会有许多的逆反和转折出现。
第一个阶段,对科学研究有一种异常神秘的感觉,那是多么高不可攀!特别是刚读本科暂时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看到老师们发表的论文,师兄师姐们讨论的话题,自己都不太懂呀。为了尽快入门,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一个最基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和概念,也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来理解。这个时候,觉得老师的话都是对的,师兄师姐们的做法也都是正确的,所以只要模拟他们照猫画虎就可以了。对于写作学习心得或者总结,更是难呀,许多东西都知道了,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甚至觉得这些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如果稍微凑足了几句话,得到了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表扬,那真是很有成就感的,更增强了学习的热情。这类似幼儿学习名词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多看了几篇文献,慢慢能理解老师和师兄师姐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觉察出有些做法是不妥的,在学术讨论会上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了,也开始有了原始的怀疑精神。如果恰好发现某些研究方法的非科学因素存在,甚至产生了怀疑一切的想法,这是朦胧的科学探索精神。初生牛犊不怕虎,此时也并没有太大的眼光,考虑问题比较单向思维,容易产生偏激,总想改革创新,有理想,但缺乏可操作性,最终有的可能会慢慢放弃。这是最值得导师好好引导的阶段,如果导师能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但同时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指出其不足,可能是很好的做法,学生会慢慢自觉改进,离成功和理性的思维就越来越近了。但有些导师可能采取了相反的做法,将问题的不足放大了,甚至将他们天生的反叛精神也作为重要缺点大加批判。有些学生可能从此就对科学研究失去了信心,或者采取消极的方式、或完全背离导师的想法我行我素;而另外有些学生,则权宜之计,先沉下心来,慢慢思考,慢慢改进,扬长避短,直到最后用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看似天真但确实很有意义为止。这种逆反类似于幼儿学习动词阶段的叛逆行为。
第三个阶段,随着阅读的文献越来越多,自己也开始写作论文了,在写作中某些方面的理解开始深入,此时,他们自己开始悟出,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不懂呀。获取数据的方式固然重要,但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描述方式还有许多技巧和学问值得学习。特别是在成功地进行了某些研究,并发表了1-2篇论文之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再次开始虚心向导师、师兄师姐请教,并在文献中索取精华,而且懂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是研究生涯中进步最快的阶段,这个时候学得越多,进步越快,对以后的帮助就越大。在学术上也慢慢进入了论文发表的高产期,思维异常活跃,开始了一轮良性循环。这类似于幼儿学习形容词阶段的虚心。
第四个阶段,慢慢对文章数量的增加失去了兴趣,尽管使用了许多技巧,发表了许多文章,但成就感似乎并不会随文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了。发表的文章所受到关注程度开始让自己揪心,那就是引用率的问题,但这个提高起来多么难呀。最难过的是,别人发表高引用率文章的方式也无法模拟,甚至弄巧成拙,此时开始了科学研究生涯中的第二次反叛。开始反思,也许自己以前最引以为豪的问题,最拿手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除了自己和一些小同行自娱自乐外,大科学研究都不关心,应该是自己的眼光有问题呀,为什么不做大家都关注的研究呢?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大都已获得或者快获得能左右自己研究方向的权利,能获得的资源也开始丰富起来,这为成功进入下一个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可类比与幼儿学习副词后对影响程度的把握阶段。
第五个阶段,由于在第四个阶段痛苦的反思以及社会阅历的加深,开始能将许多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了。在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的他人看来,完全无法联系的一些研究体系,居然能很好地关联起来,重要意义经他们一解释,有时只是换一种说法,或者重新赋予新的诠释,大家都点头称赞,纷纷开始迎合,写出的文章不仅小同行关注,大同行也觉得很有意义,文章引用率迅速提高。有些问题看似平常,但经他们写出来,就那么不可一世和无懈可击,变成了别人进行研究的模板而纷纷效仿。这样,一个大科学家就快诞生了,进入玩科学的高级阶段。尽管离科学的真谛还有不少的距离(我对理解科学真谛的要求比较高),但毕竟大家都认可他是真正的科学家了,与非科学家和伪科学家有很大的差别。这正类似于幼儿学习连词后能将句子顺出来的最高语言阶段。
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科学家的培养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有些人可能会跨越某个阶段而进步更快,就像儿童中的神童一样。但科学本身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尚有继续进步的空间,祝愿全天下所有的科学工作者和科学家都天天进步,天天开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28072.html
上一篇:
试论如何避免将研究生推出科研大门之外下一篇:
“大“、”老“、”小”的另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