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本科生指导笔记(2):掌握全新的学习方法和理念 精选

已有 7234 次阅读 2011-11-3 12:37 |个人分类:指导本科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习, 复旦大学, 大学生活, 本科, 新生

时间过得真快,2011年新生入学已经2个月了。昨天中午,在班辅导员的召集下,举办了本学期第一次导师组例会,虽然那时下着不算小的雨,但大多导师都按时到会了,有点小小的遗憾,大多学生的时间与英语期中考试冲突,没有来参加这个讨论。虽然来的学生不多,但他们提的问题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我会后也进行了一些思考。结合会上的讨论和之后的思考,总结出这篇博文,作为上篇博文的续篇。

 

一、采取一定对策,排遣压力,快速适应变化。在上篇博文中提到“刚从高中过来,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适应,这都需要时间。有前车之鉴已经说明,许多学生在第一学期挂科,就是因为课程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应付。”所以,我建议学生“第一学期不要选课太多”。关于这个建议,我不知道上次参与恳谈会的学生是否贯彻了,我还没有来得及做回访。对这个问题,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二、充分利用网络,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互联网从普及开始就倍受争议,新闻中总是充斥着负面的报道(客观地讲,正面报道无法构成新闻,因此这其实夸大了其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长视之为洪水猛兽,让孩子尽量远离之,听话的孩子接受了这种认识,无法将学习与网络很好地联系起来。会上有学生反映,图书馆的参考书存量不足,有些书只有4本,一个寝室的学生就可以借完,借不到书的同学只好到市图书馆去看。20年前有这个想法和做法,并不奇怪,但现在这样做,真的有些out了。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学校已经电子化了,校园网随便可以下载,其次,还有一些公共电子图书馆也几乎将所有的书都电子化了。可能有人不适应在电脑上读书,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习惯了,也挺方便的。大凡研究生,都学会了这种学习方法,其实本科生也可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这样获取的知识反而更新、更全。

 

三、浓厚兴趣、高绩点、长知识三者并不矛盾。我们一般都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有学生反映,有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并不一定能获得高分,而有些容易拿高绩点课程,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当然从他后来的解释来看,他对那门课的认识是从学长那里获得的,有以讹传讹的嫌疑(这里有必要鄙视一下类似的学长,不要以偏概全,如果有那种认识,可以同任课老师交流,而不是误导学弟学妹们)。一般一门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方面组成,有些公选课甚至更看重平时成绩。从我上课的经历,我给学生支一招:如果你因为兴趣选上了一门课,那么每次课你都坐在前排不算过分,下课经常就某些问题与老师讨论(兴趣不是口头上的,有兴趣就思考得越多,思考得多就会问题越多),许多兴趣在讨论中会更加激发,这样是一举多得的。一方面,你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另一方面,你客观上将这门课学得更好了。最后,获得好成绩和高绩点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一个可以期待的结果。

 

四、学会独立思考,逐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兴趣不一定作为自己的专业。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了,受到了家长过分的关注,家长帮孩子决定了一切,包括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的兴趣恰好与家长吻合,那么着可能就是家长引导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如果不吻合,那么亲子之间产生矛盾进而演变成处处与家长作对,更极端地会做出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儿。比如,刚入学不到2个月,就有学生提出休学,休学的理由居然是“还没有想好自己应该做什么,要休学回家好好想想”。也有学生反映,目前学生的兴趣具有同质化倾向,许多学生都将“经济管理”作为自己的兴趣,这应该是受家长影响的烙印,而不是学生自己的想法。此时,学生应该静下心来,先熟悉周围能顺便获取的知识,不要为萌芽状态的兴趣而拒绝学习其他的知识。大学正好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最好时期,一定要将眼界放的更宽一些,不应被狭隘的假象所迷惑。学生同时让我们回忆,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否就树立了很大的理想呢?实话说,我们读高中的时代,家长几乎不太关注我们是否有什么远大理想,小时候写作文,都写过“我的理想”,那个时候写将来要做“教师”和“科学家”的居多,我现在无意中完成了这样的一个理想,但那个时候只是书面上这么写,其实我内心觉得电影放映员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天天可以看电影,不花钱还拿工资。真正的理想和兴趣是在大学形成的,许多业余爱好(比如吉他、交谊舞等等)也是在大学学会的。进校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几乎没有什么认识,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绩点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步在计算机上花得时间比专业课还多,甚至有改专业的想法,但那个时候没有这样的可能性。慢慢地,计算机成了我的优势,这个兴趣反而促成了我在专业上的更多进展,有时候甚至是敲门砖,至少我读硕士和博士的时候,都是导师对我的计算机能力的肯定才招的。

 

五、学习一门课程有多种渠道,不一定选修了才算学习了。交谈中,一名很爱学习的女生认为,现在学校的模块化教育是否能更加灵活一些,认为有些模块的设置和要求过于苛刻,有些喜欢的课程无法学习(模块中没有),有些不喜欢的课程却包括在模块中,不得不学。显然,这个建议是有道理的,在可能的时候应该给予考虑,但从目前的操作性和学校的资源和管理上来讲,更加灵活的个性化教育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其实,对于自己有兴趣的课程,不一定非要选定那门课才算学习了,有些课,你没能选上,如果你有时间,教室也有空位置,可以去听课,主动向任课教师“坦白”,你是来“偷听”的,老师会反对吗?实在没有机会听课,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也不是不可以的。下一个方面我正好想说说自学的问题。

 

、学会自学,这将是一生自我提高的财富。大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来自学,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讲解。有学生反映,她好不容易选上了一门自己喜欢的课,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有14章内容,老师却只讲了里面的7章。这在大学教育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教师总是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来选择一些自己认为更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总是最合适的。大学里许多课,并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同一个名称的课,不同的老师讲解的内容可能有很大区别,因为一个好的大学教师都有自己的主见,但也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所以,学生就应该学会自己学习和挖掘知识的能力。记得印地安谚语中有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知道教给我们的东西,那么我们只学会了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评价哪一个东西更重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过程,将会有更多的成就感。

 

相关博文:

本科生指导笔记(1):大学新生应尽快适应新环境
本科生指导笔记(3):学会利用网络查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04132.html

上一篇:祝贺昨夜太空“非诚勿扰”节目的牵手成功
下一篇:眼里差劲的学生多了,就是差劲的导师,反之亦然
收藏 IP: 58.41.123.*| 热度|

7 刘艳红 李新海 朱新亮 吕喆 李宇斌 张泽书 张海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