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n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n2010

博文

论教育的改革 精选

已有 4704 次阅读 2014-8-24 19:38 |个人分类:周末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题记:教育的最终目的有两个:(1)树立下一代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让下一代学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谋生技能。数十年数百年之后,当我们的社会再次尝到重理轻文的苦果之后,统治阶层终究会做出一些调整。

 

自新中国建国至今,国内没有培养出过一个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不要说伟大的思想家,连大师级人物,也都越来越少了。五千年璀璨的中华文化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并不是低劣民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有两个:(1)树立下一代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让下一代学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谋生技能。

众所周知,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教育方式一直采取的是“私塾教育”+“拜师学艺”的传统教育方式。“私塾教育”阶段,学生们学习读书识字,诵读四书五经,学习古代优秀文化,树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拜师学艺”阶段,学生们通过向某个领域内的大师学习某种技能,从而拥有一技之长,既为社会创造价值,又能够让自己立足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私塾教育”+“拜师学艺”的传统教育模式还是比较正确的教育方式。

当然,传统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重文轻理。由于科举制度的导向,而以四书五经撬开科举大门的文官们的崇高社会地位和靠技能养家糊口的匠人们的卑微地位的对比,使得人们过度强调四书五经的地位,而工程科学技能的学习、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公正的说,中国历史上诞生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却没有诞生伟大的科学家,与整个社会的重文轻理是分不开的。如果古代的中国匠人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先辈们肯定会把更多心思花在改进技术上,而不是养家糊口上了。对技艺的轻视,是中华民族近五百年来落后的重要原因。

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引入了西方教育模式,开始了现代化教育。“私塾教育”+“拜师学艺”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被为“初等教育”+“高校教育”组合的现代教育所取代。当然,现代教育方式相比起传统教育是有其优越性所在的。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改变之一是重视了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较为系统地接受数理知识的教育,并且对自然世界能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具备继续深入学习各类技能的基础。现代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它能够高效率的批量生产“人才”。经过几年大学教育,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拿上毕业证书,走出高校,进入社会投身社会建设。

然而,现代教育是否就比传统教育优越很多呢?对比两个教育的两个目标:“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教授学生服务社会的一技之长”,不难发现,现在教育存在更多的不足之处。

在现代教育的初等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太偏太窄,教学时间太长。与私塾教育相比,在现代教育的初等阶段,学生们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学习的却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哲学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则非常缺乏。由于缺乏了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经过初等教育的学生往往并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坚定的世界观。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人,一旦走上社会就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快被社会所同化,成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庸俗主义”、“官本位主义”等思想流毒的奴仆。

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端还在于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对应的是传统教育的“拜师学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学会一门技术去为社会服务,以便能够立足社会。然而,现在的高校里面,高等教育与实际应用完全脱节,大多数学校里面的高等教育仍然是初等教育的延续,学生仍然只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却很少能得到关于实际应用技能方面的指导。但是,其实“学艺”这个东西是必须要有老师点拨才可能入门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临床诊断,光是在书本上大谈各种理论,却毫无实际经验,连最基本的“望闻问切”都无法准确把握,谈何走出校门之后施展所学为社会服务?由于高等教育的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在高校里面所学知识与实践完全脱节,无法付诸实际应用,走出校门就弃之如敝屣,那么,这样的高等教育除了让学生浪费四年的时间获取一纸文凭,又有什么实际价值呢?

因此,现代的教育方式,从教育的目的上来看,基本上是失败的。它既没有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个目的,又没有达到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这一个目的。

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在初等教育阶段授予学生继续学习的“渔具”,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高等教育阶段,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创造社会财富的这个最终目标。

初等教育阶段的改革,主要应从教育内容的改革开始,更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关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比如向学生教授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名家思想、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把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各种哲学观、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思想、艺术文明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

高等教育的改革,也许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传统教育中的“拜师学艺”的模式下去。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学术造诣的大师们制定自己的“收徒”标准,制定自己的“门规”,在国内选择自己认可的具有培养价值的学生。学生们结束了初等教育之后,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去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大师们拜师学艺,学会一项能够立足与社会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技能。至于人才培养的费用,自然需要国家予以支持资助。其实,可以看到,国外的博士生培养方式已经基本实行了这套“拜师学艺”的高等教育模式: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在某个领域优秀的教授,然后申请在去那边实验室攻读博士;国外高校的教授们在全世界各地选择自己认为优秀的学生,发出邀请函,双方认可对方之后学生就去教授所在的实验室或研究所进行学习。

引入西方教育模式后,我们似乎从一个“重文轻理”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重理轻文”的极端。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该重理轻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即使技术再先进,军事力量再强大,很容易都会被腐蚀,被吞并,最终在历史的浪潮中被淘汰。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文化,才能够去在意识形态上征服其他民族,而使自己的民族不被淘汰。大师,并不是头上顶个院士帽子甚至教授头衔就可以的。也许,数十年数百年之后,当我们的社会再次尝到重理轻文的苦果之后,统治阶层终究会做出一些调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8457-821989.html

上一篇:不做科研就讲不好课?
下一篇:关于科研的奖励——学术界该注意规避“德西效应”
收藏 IP: 124.16.2.*| 热度|

9 刘建兴 张骥 许方杰 吴跃华 王涛 刘向军 秦丙克 wangqinlin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