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夜。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坐了一天了,心里有些愁闷。出去散散心吧。
好些天没有做实验了。不想去碰一下实验。有些诧异,自己竟对曾经挚爱的科研有些反感了。突然想起四年前,也是一个雨夜,在知道自己被中科院录取之后,我兴奋地冲进雨中狂奔。那时候的我以为从此进入了神圣的科研殿堂,踌躇满志,满腔热血,准备为科研奉献一生。然而,如今的我,没有了当初的热血和雄心。曾经说自己“可以接受平凡,但不允许自己平庸”,如今却正在一点点走向平庸。
是什么让我失去了最初的热血了呢?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科研生涯失去了吸引力。曾经以为科研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以为能够在研究所或者高校里从事科研则此生足矣。但是随着对科研道路的认识,我越来越感觉到这学术这条路对我失去了曾经的吸引力。不论是身边的科研人员还是高校里面的老师,大都是满腹牢骚,终年在申基金、拉项目、写论文等事情中疲于奔命,却几乎没有时间能够安安心心地做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另外,大多数年轻科研人员的待遇都不高,只能靠着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如果坚持走科研道路,也许将来的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像他们那样整天满腹牢骚,在各种与科研无关的杂事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可是,那并不是我所向往的人生路。如果那就是我努力多年的结果,那么我的执着和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对科研能否实现自我价值产生了疑虑。“科研无用”的论调总是在耳边响起。“国内做科研就是忽悠”、“科研就是扯淡”之类的话似乎成了身边不少人的口头禅。身边确实看到许多靠“忽悠”来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例子。而且,周围许多做科研的人唯一关心的就是论文,他们为了评职称、拿基金而成年累月地批量生产着毫无价值的论文。这样的科研有什么价值?对社会的贡献何在?如果做研究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那又何必要往科研这条本就没有太大吸引力的路上挤呢?
再次,攀比心理的存在。人处在社会中,就难免会和别人比较吧。看看同龄人,大都已经过上了较为稳定体面的生活,而自己还在漂泊,靠着微薄的补助勉强解决温饱,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何方。
身边负面现象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曾经以为科研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而搞科研的人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学富五车的人。现在却发现身边的科研人员中不乏大量的不学无术的暴发户,他们在学术上没有什么追求,对追名逐利却非常热衷。人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太容易受到身边的负面现象的影响动摇自己最初的信仰。
可是,就要因为这些困难放弃最初的理想了吗?现在中国的科研环境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国家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变的,比如说高校教师的待遇需要提高,“唯SCI是从”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改变。然而,这些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就改变的。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都崇高伟大,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不庸俗卑微。做好自己吧!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情,不求名垂青史,但求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科研真的没有用吗?错!说科研无用的人,都是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去体会到科研的真正价值。如果我们国家没有人踏踏实实做科研,我们国家就会继续落后乃至挨打,就如百年前一样。如果我们这一代人都不踏踏实实做科研,我们会因为不作为而遭到后世人的唾骂。
既然知道攀比会导致浮躁,那就少去和别人攀比吧。选择了科研的道路,不是就应该准备好与清贫和寂寞为伴了吗?中国目前的大环境就是浮躁。但是切记:吹尽狂沙始到金!那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随波逐流的人都是沙子,只有坚持自我而不随波逐流的人最终会成为真金。
一个人在不谙世事的时候拥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并不稀罕,在看清现实、阅尽沧桑之后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为可贵的。而坚持一个崇高的理想,需要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当一个人足够强大的时候,他就可以改变环境而不是被环境所改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