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n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n2010

博文

社会公平

已有 3884 次阅读 2017-3-18 11:20 |个人分类:周末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社会公平, 人才选拔, 社会财富


引言:社会是否公正,取决于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合理和人才选拔制度是否公正。

一社会财富的分配

1.1理想的与实际的社会财富分配原则

最理想的社会财富分配状态应该是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进行分配。个人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所得到的社会财富越多。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实际上社会财富分配并不完全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进行分配,而是存在一个上下偏差。目前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职业,并没有为社会创造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贡献,但是却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仍然有一些职业,为社会创造了许多价值却并没有获得其所应得的社会财富。举个例子,如今的许多歌星影星并没有真正创造多少价值,却动辄身价过亿,唱首歌就数十万的酬劳;再比如有的老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却只得到三四千元的月收入。


图1 理想的与实际的社会财富分配原则

1.2 为什么实际的社会财富分配并不完全根据贡献度进行分配?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难以准确定量评价。比如说,一个大学老师的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少就是一个很难准确评价的问题。同样是一节课的时间,一个老师可能让学生昏睡虚度,毫无收获,也可能让学生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而这两种不同的老师,没有考核部门能够准确地确定两者的贡献度的差距。所以,我们不可能很精确地评价老师上一节课应该值多少钱。同样的,一个老师发表一篇文章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也不好评价,可能某位老师的一篇论文足以改变整个人类的认知,也可能某位老师的一篇论文只不过是一篇毫无价值的垃圾。

(2)政策制定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一方面,国家为了鼓励公民参加某些职业,会通过提高其收入的方法。比如,为了鼓励更多的人追求高学历,会提高高学历人才的收入,使得他们的收入也许会高于其为社会所创造的贡献度(千金买马骨)。比如说,我们这些博士来贵州理工,并没有创造很大价值,但是学校为了吸引人才,以及通过教育部评估,就会给我们50万安家费。再比如说,为了鼓励年轻人参军,国家会采用提高军人的待遇,使其获取的财富高于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修改需要一段时间。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某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家政策修改不及时,竟然出现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现象;当下,由于国家政策修改迟缓,所以出现了教师收入低下的现象。

(3)社会财富的分配相对于个人的贡献度存在一个滞后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得到社会给予的财富。关于这个滞后效应,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几乎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做出重要发现之后几十年才获得了诺贝尔奖;农民工往往是在建好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工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能要很久以后才会对社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影响。

(4) 从业人员的数量也会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那些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门槛低的职业,能够从事该类职业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必然导致该类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低于其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相反,能够从事某类职业的专业知识多、门槛高、从业人员少,必然会使得该类人员的收入高于其所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这大概就是农民工、环卫工、清洁工的收入低于其所创造的价值的原因之一

1.3 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危害

在一个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之下,一个人在考虑问题、做出选择时,所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己能力去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只有实行这种公平的财富分配制度,才能促进人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于是社会财富越加丰富,人们所能享受到的物质资料越多,社会越加繁荣。

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不合理,会导致人们因为“趋利避害”的本能而选择那些“付出少回报多”的行业钻,破坏社会的分工平衡,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下面以目前大学教师为例子加以说明。

“教书育人,培养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优秀人才”是大学老师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最主要方式。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高校教师的收入也应当与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成正比,所以高校的教师们更多想到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然而,因为高校里面的财富分配完全不按照“贡献与回报”这个原则进行,尽心竭力教书育人的教师或许生活清贫甚至入不敷出,每天忙于拉项目赚钱却尽量不给学生上课的老师也许赚得盆满钵满,八面威风。“纯教书不挣钱,只有搞科研搞项目才赚钱。”于是,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开始去搞项目搞科研,而对上课只不过成为一种应付。这就是高校里财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所导致中国的教育堕落腐坏。

二、职业的分配与人才选拔原则

2.1 职业有高低贵贱么?

所谓职业,其实就是一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以获取社会财富的平台。所以,一个人在择业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本领,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对社会具有其相应的贡献:公交司机有贡献,快递员有贡献,大学教师有贡献,医生有贡献,饭店服务员有贡献,企业员工有贡献,公司老板有贡献,酒店门卫有贡献,歌星影星有贡献,作家对社会有贡献……

既然各个职业都对社会具有贡献,而且社会财富的分配按照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进行分配,那么是否选择任何职业都无所谓?

实际上,并不如此。有的职业,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却比较小;有的职业,并不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量,却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这就是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一个酒店的门卫可能工作很辛苦,但是其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却并不大;一个建筑工程师在办公室里设计图纸可能没有一个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的劳动强度,但是他所创造的价值也许比建筑工人创造的价值要高;一个作家撰写出一本影响许多人的优秀作品(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钱钟书的《围城》等),可能劳动强度也不算大,但是对社会却有很大的贡献度……

2.2 职业分配的公平原则

因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这个社会才会有如此激烈的竞争。那些付出更少劳动而又能够很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职业,是人人都渴望去从事的。而那些那些需要付出大量劳动而却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极少的职业,则人人都不希望从事。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那些“性价比高”的职业呢?哪些人不得不去从事“性价比低”的职业呢?这就涉及到人才的任用原则。关于此,我们的先人早已给出了答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些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就需要选择那些“贤与能”来担任。贤,表示其品德、修养、眼界、追求、信仰等等方面;所谓能,表示其具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才能。

2.3 “贤与能”的选拔与培养

怎么选拔“贤与能”?这个可以从我国人才选拔制度中可以得到答案。

在我们人类社会之初,我们的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贤与能,然后让他接替自己的职位。这就是我们历史中存在了许久的世袭制。这种世袭制是从上古到春秋末期一直沿用的主要人才选拔手段。某种程度上,那个时代的“世袭制”也就是“用贤”,因为贵族家庭会给后代最好的教育,让后代成为能够治理国家的贤良之辈。虽然说官宦子弟有一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是我们看到历史上更多的官宦子弟都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才。

春秋末期,随着孔子将教育从贵族阶层扩散到平民阶层,底层也产生了许多贤与能,他们有参与到国家治理的愿望,统治阶级也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治理国家,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这个时候就在世袭制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招贤制和军功制,比如吴起、商鞅、庞涓、孙膑、张仪、苏秦、白起、范睢、李斯等等都是代表,而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等则是世袭制的代表。

汉朝统一天下后,从汉文帝开始了察举制。所谓察举制(推孝廉、举贤良),类似于选举制。地方长官将所治理地方有名望的人才推选给中央,经过培养后即可做官。不过,察举制随着时间而发生了腐化。地方长官可能与当地豪强勾结,将当地豪强的子女推荐给中央,而不论其是否真有才能。于是,东汉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考试(左雄)。中央对地方选举出的人才进行考试,如果没有才能的,地方长官受到连坐的惩罚。

东汉结束后,察举制被废,取而代之以九品中正制(曹丕时代的陈群),将社会分为九个品级,高品级的进入统治阶级易,下品则难。这种制度并不能真正选出贤与能。所以,经历南北朝的混乱后,隋文帝终于又开创了新的选贤制度:科举制度。当然,科举制度也一直在演变,比如唐代以诗赋为主(唐玄宗),宋代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废除诗赋转而经义、策论等等。

因此,从历史可以看出,其实我们社会的择才制度一直是以“选贤与能”为指导思想,采用在“用亲”与“用贤”两个基本原则。 “拼爹”,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并不是中国特色,更不是社会主义特色


图2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的演进

2.4 如何培养“贤与能”?

这就涉及到了学问的获取。我们获取学问的途径主要有:师法自然、师法先贤和师法循吏。所谓师法自然,就是自己去研究社会,研究宇宙,经过自己的思考从而“悟道”。师法先贤,就是阅读经典书籍,向我们人类历史中诞生过的优秀的先贤学习,学习他们在研究自然和社会时所悟出的“道”。师法循吏,就是向自己身边的优秀人才学习,也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一个人获得更多的学问,在对社会有更正确的认识,并且具备更强的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才能。

我们当下的教育,介于“师法先贤”和“师法循吏”之间,且最接近与师法循吏,是属于比较低级别的学问获取途径,所以有的人上完大学也并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而有的人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师法自然中悟出了“道”,所以能够在社会中脱颖而出。我们今后的教育,应当是努力让学生学会“师法自然”。


图3 学问的获取途径

三、社会的发展方向展望——兼谈社会阶层固化

(一)关于社会财富分配与择业

目前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完全按照根据个人创造价值进行分配,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今后中国社会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努力在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上尽可能达到按个人贡献分类的原则。对某些并没有创造价值却获得不相称的财富的职业给予限制,对那些对社会具有较大贡献却没有获得相称财富的职业给予支持,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分配一定会越来越接近按照个人贡献度的分配这一理想状态。那些对社会具有重要贡献却未获得相应回报的人终究会得到应得的回报;那些对社会并没有真正贡献却取得不匹配的社会财富的职业终究会消亡。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没有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现象,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在进步的标志。

因此,在择业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哪个职业当下的收入,而更应该看“从事这个职业,我能够为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


图4 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演进

(二)关于人才选拔制度、拼爹与社会基层固化

人类社会用人原则今后在很长时间里仍将一直是“用亲”和“用贤”并行。所以,由于自己没有“关系”和“背景”而埋怨社会不公是毫无意义的。现代在网络上有的人愤世嫉俗地骂社会“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其实,古今中外“拼爹”都是正常存在的。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古今中外,数千年来,统治者都是把自己的皇位传递给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其他。几百年前甚至还有血统论,贵族的子女恒为贵族,而平民的子女恒为平民。相比之下,当今的时代已经进步很多了。所以,不要埋怨时代如何不公平。能做的就是努力把自己变为“贤与能”,变成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不要在埋怨中消磨人生,等青春散场后从一个“愤怒的青年”变成一个“落魄的中年”。

当然,我们社会越进步,择才原则会越来越接近“勿论亲疏,唯才是举”的原则。在这样的先进原则之下,不论是出身富贵,还是出身贫贱,都需要把自己成为“贤与能”,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将促进中国人才的空前兴旺,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诞生许多影响世界数百年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成为贤与能,所有的家庭都会对后代的教育极度重视。读书不仅不会无用,而是会更有用。由于教育资源不均,家庭条件好的后代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从而更容易成为贤与能,更容易成为上层阶级;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后代只能接受到相对差一些的教育,从而更难成为贤与能,只能继续待在社会底层。因此,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趋于固化。这是古今中外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当然,社会阶层并不会完全固化,因为贤与能的定义是很广泛的,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方式是非常多元化的,社会上升通道也是多元化的。俞敏洪、马云、李彦宏等等,只要能够利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为社会其他人提供便利,自己就能够取得相应的社会财富,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此外,纵使社会阶层固化,也不代表处于底层的我们人生就毫无希望毫无意义毫无幸福,就只能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因为:人生追求本就是多元化的,入朝为官、进入上流社会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追求;同时,对幸福和成功的定义也将多元化,一个月收入五千的人不必觉得自己没有月收入五万的人幸福。

另外,作为读书人,所追求的不该只是让自己成为上层社会,过上香车宝马天天换的光鲜亮丽的生活,而是努力去立德立言,让自己的思想不朽。古今中外,历朝历代,辞官归隐、潜心著书立说的读书人都并不鲜见,他们许多人的思想在他们死后数百年仍然熠熠生辉,而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富豪却早已被世人所遗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8457-1040177.html

上一篇:该不该让不合格的学生挂科
下一篇:不分是非,只问阶级
收藏 IP: 58.16.50.*| 热度|

4 黄仁勇 邹少浩 文克玲 xlsd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