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原作名: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还是现代人小丛书中的一本。这本有了一个导言,选了刘擎来写,题目是“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印象中刘先生是喜欢波普尔的,那也是人尽其才了,因为我觉得波普尔也是反对现代个人性的。序中写到:“基于个人自主性的现代文化源自一种历史性的深刻转变,人们由此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自我理解’,带来了空前膨胀的个人权利和自由,这是现代性的重要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严峻的处境,突出地体现在现代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序以及人生意义的迷失”。
书里提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三个问题,以人的本真性为对象讨论这几个方面,包括现状、原因、历史、社会观点以及可能的灾难,强调自己真实与主体间正义是概念上的区别,也就是本真性与道德之间的区别。
第一个问题个人主义,就是自己为什么就是对的,“这个问题的探究可能会滑向泛神论“。自我承认,或者说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自己,做自己,不受外界的束缚和诱惑,面向内心,识别和分辨对错。标志性人物是卢梭。个人主义也可以叫做自由主义,“可以得到对暴力的追求和对权力的狂热”。以艺术为例对个人主义做了讨论,传统艺术是摹仿自然界,而现代艺术是通过创造而艺术,我变成我据之而成的东西,自我发现需要制作或制造,甚至这个过程就是艺术,而不在乎在他人心中的观点,我所表达的就是我自己,“后浪漫主义走向了更加主观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低婚少育,虽然不婚不育古即有之,但不似今天这般堂而皇之。
第二个问题是工具理性,就是对效率的追求。其必然结果之一便是精致的利已主义。“在现代文化中,我们太容易认为我们是超然的理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可以按照计算机的模式去图解人生”。本真性可以得到效率追求,但道德是不可计算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效率、数值化慢慢地已经成为了我们评判问题的标准,甚至当某个问题没有被数值化的时候,我们便认为这个问题还无法描述,当这个问题的效率是低下或者是无法评估的时候我们便认为这个问题的描述是不完备的。想起来前些日子看的“白银资本”那一类书,基本上是靠GDP或者其他数值性指标来评判历史上某一阶段的文明和先进程度。
第三个问题是个人在社会的参与程序和热情在逐渐消失。自由主义的一个变种是将个人完全依附于社会,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其标志性理论。没有人有批评另一个人的权力。(原译是权利,我觉得权力更恰当一些)。
作者的观点是认为现行的讨论都走向了极端,虽然距离韦伯宣布官僚制“拥有无可置疑的技术优越性”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社会不会是一种单一的市场或计划模式,任何一种极端情况都是灾难的,只能是二者的平衡以及新的平衡寻求过程。
但作者所讲的隐忧很难理解,他所讨论的问题不都是存在的吗,现行的讨论也基本上是全方位的,乐观主义者有之悲观主义者有之,但普通大众对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的淡漠又不是现代化的产物。对现代化的反思都快一百年了,可现代化的方向与速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现代性与自我的本真性的关系存疑,自我是现代性的标志吗?是一个特点,但总觉得不是最重要的特点。或许我们还没有进入到现代性,这种反思对我们来讲有些早了。从这个视角到是可以说我们离世界的先进行列还有多远,如果他真的是对的。
本真性的基石在哪里?内心世界是什么,不还是应该以道德为标准吗?“客观秩序即古典意义上的公共可用的参照系”, 不知道佛家如何讲。本真性是指不屈从外界的束缚与诱惑,遵从自以为是的正确“道德”,佛家如是说,庄子如是说。做自己,按自己本心去做,这话是在讲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凭直觉去做,凭感觉去做,而不是要分析与理性。我同意书中的观点:内心亦是与他人沟通形成的,但并不是原话的真正含义,社会以科学经常出现这种偏转,用偏转的结论反对原观点。
书中提到两本书,“美国精神的封闭”(Closing of American mind),书中译为美国精神的终结,原译者对closing狭隘理解,可编辑也就那般放出来了,市面上还有,但想了想怕是译的很可怕便没有下单。还提到了一本书“虚无时代”,这本书一直在书架上,是否读过记不得了,但内容全是茫然,抽时间再读读。
不知是书写的不好,还是翻译的不好,阅读不流畅。“直统统的事实”,这算是翻译的硬伤不,那个GPT能不能先集中经历做好翻译呀,别整那些没用的。但写成并翻译这样一本书来讨论这种做法是值得学习的。人家是因为反对从而来分析它,而不是一句“精致的利己主义”便完结了,结论性的东西更像我们习惯,因为反对而不去关注他,甚至屏蔽他,这本身也是一种个人主义,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归为书中的第三点隐忧,也就是说社会性的缺失。但书写的不好,条理不清晰,要翻找半天才能清楚作者在表达什么。
文化做为社会的附庸,这是我们常见的观点,但我们有时又强调人性的本质(人性)是不变的。我总觉得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只是增加了阅读的快乐。关于人性、世界本源、未来想像,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体现,因而在阅读水平低下的时候,通过小说来阅读这个社会和周遭的世界。因而当我见到阅读无数的人还是将小说或者说文学作品列为第一选择时,我还是略略有些惊讶。当他们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透过那个深刻和细致的描述方式来讲骨子里的东西,可当我说文学的尽头是哲学时,他们还在坚持各自有各自的尽头,没有什么是别人的尽头。而且他们阅读的那些东西一定离不开那点事情。朋友去奉节时带了一本现在流行的小说,我随手一翻,就是一页生理课内容,再翻一下,便是和小姨子的关系,我只好放下。还有人在讲另一个流行作家,或许是我思想阴暗,可这些事儿都只是私人事情,一定要放在大众面前。或许人家思想性好,故事连贯,文字优美,可我终是觉得不值得看。
哈,打住,有些跑偏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