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癌症的源头在哪里?

已有 6946 次阅读 2016-8-30 20:33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健康, 癌症, 食物安全, 源头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

癌症的源头在哪里?

蒋高明



媒体报道,中国癌症病人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每年新增癌症病人312万人,因癌症死亡211万人。“穷癌”高发,“富癌”增多,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患癌病人都在增加,出现了“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不幸局面,中国已成为头号癌症大国。

为什么癌症越来越多?医院里有那么多的病人?这要从源头的食物和对待疾病的技术路线谈起。

先说维持人类基本营养的谷物。自从人类发明了农药和化肥,农业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些化学物质,农药越用越多,害虫和杂草也越来越难治理,食物中的农药和除草剂残留根本就难以避免。人们的一日三餐,或多或少地误食了农药和除草剂。尽管是微量,甚至可以达到国家或国际的所谓安全标准,但长期积累,人体的各项器官还是会受到影响。长期在一线生产这些有害物质,过度使用和接触这些物质,是穷人的“穷癌”产生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人类吃的动物蛋白质。由于采取了速生养殖办法,激素、抗生素、维生素不断添加于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积累于动物体内,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人没有吃药,可生病后,以前的常规抗生素根本不起作用,因为人体内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第三是提供人体基本维生素的蔬菜由于采取反季节种植方法,而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影响。反季节蔬菜满足了人们一年四季对绿色蔬菜的需求,但由于反季节种植严重违背自然规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有害物质当然会大量进入人体。

第四是各类人工合成激素的乱用和混用使得人体内部的生态平衡打乱。当前,人类激素、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可以混用,表面上可以起到增产的作用,且激素可以通过工厂大规模生产。这些激素或直接通过食物进入人体,或通过水体污染间接进入人体,这些成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没有引起重视并不说明问题不存在,近些年儿童性早熟现象与激素的混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五是各类饮料、酒水和调料中化学添加剂的大量使用,这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如今的所谓科学技术,可以让酒厂不冒烟、不进粮食就能生产酒水,酱油醋也可以用工业化的办法生产,虽提高了产量,甚至口感更好,品相更好,但非粮成分进入人体并不是什么好事。饮料酒水中的化学添加剂是年轻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生病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大多数患白血病的孩子从小就饮料不离口。

第六是中草药也像种植庄稼那样生产,也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使得中草药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质量在下降,有效成分在下降。中药处方往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人们在治病时也摄入一些不必要的化学物质。一些中医院的医生告诉我,为了疗效,剂量有时会增加十倍。

第七是大量西药的生产和过量使用。在当前西医西药话语权体系下的医疗机构,以过量使用西药为主,有病吃药,且可公费医疗免费吃药,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疾病。其他诸如过度体检,过度治疗,虽然是以健康的名义,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目的,人们的身体由此导致的伤害也难以避免。医疗商业化、市场化的现状客观造成了病人越治越多,医患矛盾不断增加。

无独有偶,因食物与治理技术路线严重偏离的美国,癌症病人也呈居高不下的状态。美国有约165万名癌症患者,其中有约58万人死亡。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美国每年患癌症人口比率反而是中国的2.29倍。这还是美国积极采取了癌症预防为主十年后的结果。因此,从患癌的人口比率看,世界第一癌症大国是美国不是中国。数据无情讽刺了那些严重西化和美化西医的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上,他们唯美国马首是瞻,农业、工业等发展方式向美国看齐,灾难性后果当然也向美国靠近。实践证明,美国的食物结构、医疗治理不是先进的,而是落后的,不足以取。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应当说人类社会在今天已经取得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难以达到的成就,但健康水平的下降和病人的大量出现,也是前所未有的。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源头抓起,从健康食物抓起,从优美的生态环境抓起,从科学的疾病预防抓起,而不能为了所谓经济目的,商业目的,无限度地牺牲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999772.html

上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环境保护不能总是“软道理”
下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青山绿水是软实力
收藏 IP: 1.203.200.*| 热度|

15 强涛 李颖业 张端鸿 陈永金 许培扬 姚伯元 高建国 王兴民 侯成亚 蒋永华 白龙亮 LongLeeLu gaoshannankai xlianggg xiyouxiyo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