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走出荒漠化治理的误区

已有 4872 次阅读 2007-10-3 23:00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走出荒漠化治理的误区

蒋高明

        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我们与沙漠化顽强搏斗了50多年,虽然局部地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残酷的现实是:沙漠化土地越来越多了。尽管国家林业局,在最近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宣布,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速度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荒漠化首次缩小,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对这个结果乐观。因为在2004年底公布的数据还是3436万平方公里/年, 区区半年不到,我们怎么止住了4719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国家为治理土地沙漠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相应启动了许多生态治理工程,为什么收效却不大呢?有必要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荒漠化的形成:“人祸”大于“天灾”

        在荒漠化的土地类型中,有70%因风吹走表土,10%发生水土流失,14%由冻融引起,6%来自土地盐渍化。其中风蚀多发生干旱半干旱区,还酿成了沙尘暴等重大环境灾难。那些令人讨厌的沙尘在当地是宝贵的土壤物质,是支持生态系统的根本。即使在干旱区,只要有了土壤,有阳光、水和温度,就会有生机。
        那么,什么力量使得原本固定的土壤扰动起来了?自然的力量是风、水和温度。但是,如果地面上的植被覆盖是好的,哪怕是没有植被的荒漠上,地表结皮也会固定大部分的土壤,不会发生土壤的重大损失。因此,荒漠化的形成跟人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干旱区,由于水分和温度的限制,植物生长的季节很短,一般为内地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这样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即植物的光合作用)远满足不了持续增长的人口需求,植被消失势必造成土地的裸露,诱发土地荒漠化。我国荒漠化地区的人口增长是随机的,这些人口多来自内地,所采取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定居和农耕,这就与干旱半干旱区长期采取的游牧传统形成严重冲突。定居后,乡村和城市所需的水源要么从上游截断河流建水库,要么大量开采地下水,两者都对干旱区本来稀有的水资源造成更大的紧缺。
        再以新近出现荒漠化的草原为例。我国对草原的利用方式是将土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承包给牧民,而产权依然是集体的。牧民为保护自己的土地,将承包的草场围起来;集体草场就围成更大的围栏,牲畜在大大小小的围栏内放养。这种做法加剧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需要休养生息,可众多的牲畜不可能给草原这个机会。于是,草原告急了,先是优良牧草高度越来越矮,产草量急剧下降,由原来的每亩产100公斤~150公斤干草(干重),减到不足5公斤;然后是物种变化,能吃的草没有了,剩下所谓的“毒”、“杂”草。最后是土壤告急, 大量的土壤因为失去草的保护而被从西伯利亚来的大风吹得远远的,形成沙尘暴。

现行荒漠化防治:治“标”不治“本”

        “三北”防护林为什么没有成功地阻挡土地荒漠化呢?其实这正是生态治理的误区所在。“三北”中的西北地区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这些地区是不适宜大面积森林分布的。试图通过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由不到5%提高到15%(三北防护林的目标),其代价是巨大的。树木消耗的水分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黄秉维院士当年就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干旱区的一些树木之所以长成半死不活的 “小老头树”,就是因为水分、温度和风速等原因注定了在干旱区覆盖15%的森林是个“童话”。我们承认大西北地区经过人的努力,长出了不少树木,但这个代价是动用了后代人的水资源。其实,用树木去阻挡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远不如用草在源头“捂住”土壤明显。我国的干旱区与地中海类型的荒漠不同,我们的干旱地区名为干旱,实际上是雨热同期的。夏天是不会发生土壤的流动的,荒漠化扩展发生在冬春季没有植被枯黄的季节;而如果有植被的覆盖,植物强大的根系就会把沙尘类物质“严严实实”地固定在“源头”上,还可以大大提高雨水、雪水的利用效率,减少干旱的影响,虫鼠也较少成灾。
        现行治理措施严重脱离了的实际。用大量资金营造所谓的 “生态工程林”,较少考虑到不当的治理措施会造成新的生态退化这一严重事实。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举两个例子:其一,国家在花大量经费“造林”和“飞播”的同时,浑善达克沙地上天然生长了70-100年近三分之一的沙地榆被大量砍伐用来建立“围栏”,失去了沙地榆保护的沙丘变得活动起来,再加上过度放牧,有效覆盖沙层的草丛消失后,沙子变得肆虐起来。牧民买不起水泥栏杆,只好就地取材砍伐沙地榆。更另人担忧的是,这种破坏至今还在发生着——牲口可啃的草没有了,开始以榆树为食。其二,在内蒙古赤峰市,由于强调造林,许多树坑挖好了,树木没有成长起来,但“树坑”却变成了人造的“风蚀坑”。从这两个例子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沙漠化越治理越多了。


荒漠化治理:解放自然力


          面对土地荒漠化,人们本能的做法是借助人力,与自然抗争。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提出了“向沙漠化进军”的响亮口号,但向荒漠化进军的结果是诱发了更大规模的荒漠化。其主要原因是,人力没有起作用,而自然力受到了压制。以目前荒漠化治理的主打模式“生态造林”为例,“三北”中的西北地区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这些地区是不适宜大面积森林分布的,干旱区的一些树木长成半死不活的 “小老头树”就是明证。如果树木不能成活,抛开延误宝贵的恢复时间不说,一些树坑成了人为的风蚀坑,加速了土地荒漠化。
         牲口也会压制自然力。农区改革成功后,刺激了牧区的改革。牧民们算计到,要想致富就要多养牲口,这样牲口的数量就突飞猛进地增长了,牧民的腰包曾一时鼓了起来。政府看到这个“大好形势”,也拼命鼓励牧民多养牲口,曾几何时,草原牧区出现了牲口过几百万头、过千万头的旗县攀升,出现了很多劳动模范和致富能手。但好景不长,原来草原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最好是年际间“轮休”,或者至少在年内季节间“轮休”。可众多的牲畜不可能给草原这个机会,加上草原上政府、部队、农场甚至监狱等与牧民争资源,他们的牲口也拥挤到了草原上。于是,草原出现退化,由草原变成沙漠。要知道,干旱区半干旱区适合植物生长的季节只要内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如果这个生长季节不能保证,长期下来土地荒漠化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正确认识了自然恢复的重要性,那么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可能要相对容易得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连续5年的实验,充分证明了自然力在土地荒漠化防治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我们采取“以地养地”的模式减少人和牲口的压力后,在第一年,滩地上的草本植物就实现了全面恢复——植被覆盖度为100%,草层高度当年达80厘米以上,产草量每亩820斤(鲜重, 下同);第二年的效果更加惊人,草层高度达1.43米,产草量每亩达5300斤,自然萌发的榆树苗每平方米达321棵;第三年生长最高的赖草高达1.83米,产草量每亩6500斤。据当地牧民说,这里的生态已经全面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从此结束了嘎查冬季买草的历史。

人口城镇化、生态自然化


        目前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这里的自然环境原本就不适宜大量人口的生存。解决生态退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人主动撤离那些地区,而集中到城(镇)中去。目前,美国约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韩国1/4的人口集中在汉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集中的全国99%的人口,其余地区处在自然状态,生态退化很少发生。应以人为本,将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经费使用模式向城镇集中,将以前用于生态补偿、修路、就灾、教育、医疗卫生、灭蝗灭鼠、造林种草、飞机播种、水利工程、希望工程等等的费用集中起来使用,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利用城市化的各种有利条件,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可以达到实现城市化与治理生态退化的双重目标。
        中国有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34座,587座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全国共有建制镇19692个,这些城市(镇)大量需要的廉价劳动力,而劳动力主要来自乡村。北京平谷“京东大峡谷”有个桃峪村,近年100多口人自发地向沟外的城镇搬迁、年轻人进城做工,村里的人搬空后,周围山地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森林,连农民家的院子里也长满了树,而政府花几百万元钱修建的公路、架设的电线从此失去了用场。如果持续鼓励民工离土,则他们对当地的生态压力可以大大减少,非常有利于生态恢复。从经济的角度,他们对家乡的贡献远比在老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大的多。在“世界工厂”干活的民工们都会把挣到的钱返给老家,积少成多,这笔钱加在一起,在某些省份甚至超过了该省全部机器开动和全体农民“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换回的财政收入。拥有8600万人口的四川省,1500万外地民工2003年寄回家的钱约为450亿元人民币,而该省同年的财政收入为292亿元人民币!

荒漠化治理:绿色GDP和“绿色政绩”同样重要

        西部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0万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0%发生在西部,全国每年新增的荒漠化土地也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开发决不能盲目追求GDP,而必须提倡绿色GDP,将这里的生态保护好就是对国家重大的贡献:一可以节省下来巨额的治理费用,二可通过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东部和海外的观光客; 三可将上风、上水向的环境保护好,为东部输入清洁的空气、水分、能源,如将这些折算成现金也是一笔巨额的费用; 四可为子孙后代保留完美的生态系统。

        治理荒漠化必须将领导的政绩考核与其生态保护贡献挂起钩来,否则,荒漠化防治就是空话。地方领导要么热衷于“套”国家的治理费用,做一些形象工程应付检查,要么继续引进内地污染企业或者上马对当地生态环境有巨大破坏性的企业(如开矿等)。内蒙古某旗县一方面花国家的钱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一方面引起造纸企业,将原本生长良好的本地灌木和树木作为造纸原料。此风不止,我国荒漠化防止肯定越来越难。除了强调绿色GDP,还要强调“绿色”政绩。因为,在一些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阻力不是来自群众,而是来自领导!

        总之,遏制土地荒漠化要尊重生态规律,应当充分发挥自然界固的自愈能力,解放自然力。即将人口逐步向小城镇、中等城市转移,留出大量的空间给自然界,任其自然修复,修复好的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从源头上治理荒漠化,而不是在末端上做文章。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8302.html

上一篇:浑善达克生态特区建设之构想
下一篇:人工纯林问题出在那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