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明
目前全国一窝蜂似的城镇化,依然没有摆脱“房地产”的阴影。据笔者了解,山东某些县市搞的城镇化,已经进军农村,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他们首先在老的村庄附近盖楼,也不管农民情愿不情愿,将原宅基地作价,在新楼没有盖好的前提下,每家补助7000元/年就将农民的房子强行拆除了。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100-120平方米的回迁楼房(至少6层)。而新楼占据的是良田,农民平房腾出的土地被开发商出售了,或继续搞房地产。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我们理解的城镇化是原位的,即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而农民不必上楼,既然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稳定一支种粮大军,在源头保障粮食安全。让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产的第一线,避免了大城市化带来的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的现象。在食品生产、运输、加工、消费各个环节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较为满意的食品。
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依赖美国等国家廉价粮食(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粮食)供应的做法,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在技术上,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六大害”技术的应用,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让耕者有其利,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是种地好手,进城谋生是舍本求末。中国的粮食安全靠妇女、老人满足,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大化肥、大农药、转基因是发达国家劳动力稀缺且昂贵逼出来的路子。我国的优势是人多,人民勤劳朴实。我们舍弃了自身优势,牺牲了乡村生态环境,换回来的是国民很难再吃上放心食品了。城里人想花高价钱买放心食品,但是,放心食品从哪里来呢?
正确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这些活就是为13.6 亿人生产放心食品,农民职业化,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周末和假期,同时担任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重任,恢复日益衰败的乡村道德和乡村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农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理应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认可,并从经济上给予补偿。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建议不要发展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发展就地城市化。将村落发展成为微型城市,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话,可以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大学生就业。
国家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必须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将几百万的村庄整体提升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教育、医疗、养老、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将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产业来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互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