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法国巴黎之快速印象

已有 4803 次阅读 2012-11-17 19:28 |个人分类:海外见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火车, 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玻利维亚

蒋高明
 
        11月9日-10日,到位于巴黎的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办事,然后去玻利维亚开会,会议是由UNESCO的生态科学部组织的。在北京2号航站楼乘法航AF851到戴高乐机场。这是我第四次到巴黎出差了,前三次分别是在2000年,2001年,2011年。
       
        在机场取回行李,跟着许多人转到L出口去乘火车,因前几次到巴黎分别有人接或打车,这次按UNESCO官员指定的路线图去乘火车。后来发现他们已经将旅馆和车马费用打包给我了,每天200欧元,外国人也是很节约的,他们认为乘火车最合算。2005年去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UN)开会也是如此安排,那时是一天200美元。到发达国家出差,是将人情就转换成金钱的,这一点与发展中国家截然不同。据说,只有中国副国级的领导到发达国家出差,才派人来接。在巴黎乘火车还是第一次,在“摆渡”的火车上,满火车的都是老外,非常安静,谁也不理谁,只好用英文询问我是否坐对了车,我要去K出口取行李。一个法国人帮忙说他也是从北京来的,在三元桥住过半年。
       
        找到K出口,行李取到了,接着去找火车RER B号线入口。一个法国小伙子过来帮忙,把我带到了入口附近。他自己有家人来接。
        
        到RER买票时发生了困难,我只有带了50欧元和几百美元大票。看到别人用信用卡买火车票,我也用中国银行的Visa信用卡去试,但机器不认给吐出来来了,需要信用卡后面带一个买“火车”的标志的那种,欧盟国家的人都有。车站没有人工服务,机器只认钢镚和带标注的信用卡。
        
        地铁旁边有个小银行,上面写着可换零钱,于是非常高兴地过去换钢镚,但根本没有人上班。时间还早呢,为当地时间约6点。
            
         去一家杂货店,花4.5欧元买一张巴黎地图,本来买图的目的就是要换零钱的,但售货员不给钢镚,他只给了0.5欧元的零钱,我向售货员说明我的特殊情况,他冷漠地说那不是他的事。
       
        灵机一动,看到一个法国小伙子用信用卡买火车票,就跟他商量,让他替我买,我给他10欧元现金。”Sure”,小伙子异常痛快地答应了。火车票是9.25欧元,他要找0.75欧元,我说不要了。
       
         解决了火车票后,进了火车站,里面停着两辆车是对开的,没有看清楚就上了其中的一辆。找我要去的地方,能够转10号线的,问一个绅士一样的法国人,竟然上对了。
       
        法国绅士担心我没有听懂,掏出他自己带的地图让我看我要去的地方。
       
        法国绅士自己临下车前过来招呼我,说我还有三站下车。提醒我下车后要走一段时间换成10号线,约5分钟。
        在Chatelet les-Halles下车,按照标注很快找到了10号线,竟然非常快地转到了我要去的另外一辆火车。车上有一艺人卖唱,像个老兵,其声音不错,但没有人给他钱,老艺人很绅士地到另外一个车辆继续唱去了。
       
        在Sugar下车。上来没有走几步,就到了我要去的旅馆Balidi,去旅馆登记,找到了我的名字,是UNESCO定的,不要我掏钱,但我房间还没有收拾出来,要等到中午前后。当时异常累,时间是差一刻八点。
       
        UNESCO九点上班,就出去转转巴黎,虽然是第4次来巴黎,每一次都感觉新鲜,后来发现这一次与2001年住的竟然是同一家旅馆。
       
        UNESCO的楼非常近,有两个黑人门卫在值班,他们说九点才上班,只好在传达室等,回旅馆也没有房间,就与他们聊天。问到玻利维亚大使馆怎么走。我拿与教科文秘书的通信给他们看,他们看了联系人,找到了电话,马上打通了玻利维亚使馆电话。告知我的签证准备好了,要我下午去取。
       
         我要找的人9:40还没有到,黑人门卫提前给我放行了,他给我一个临时参观牌,用护照抵押,告诉我怎么上楼找我要找的人。
       
         另外一个门卫告诉我地铁怎么坐,给我看小票。同时给我2张地铁票,我要给他钱,他客气地说不要钱,小意思。我是打算乘出租车去的,门卫说根本没有必要,出租车很贵的。
       
        进UNESCO楼就乘电梯上了5楼,看到有很多国家的办事机构。打听生态处在那里,一个漂亮女孩告诉我走错了,应当上另外一栋楼的5楼。
       
         在另外一座楼的接待处,一个法国中年妇女看到我的信,让我到5楼的22号房间去等,那是我要找的Sylvie的房间。
       
           22 号没有开门,隔壁房间一个男士告诉我她还没有到,我问他Sylvie什么时候到,他就带我去另外一个房间问一个女孩,告诉我因火车问题,Sylvie女士十分钟后到。钥匙就在旁边的柜子里,他们开门让我到里面等。
       
        在办公室里看到中国申报生物圈保护区的一些材料还有纪念品。
        约半小时后,Sylvie气喘吁吁地来的,先道歉,然后取出支票,要我马上去另一栋里楼换欧元,好去拿签证,说上午就要去(门卫打电话说是下午!)。
       
        到另外一栋楼去换钱,遇到一个幼儿园老师和几个带孩子的家长,向她们问路,她们要我先左转再右转。在路上遇到一个怀抱小女孩的乞丐,将早上买地图找的0.5欧元给了她娘俩。国外会不会有假乞丐呢?因相信法国人诚实,即使上当也就认了。
        在UNESCO主楼,向门卫打听银行位置后,直接进入了,换到了欧元,回头问门卫怎么到玻利维亚大使馆,他立马掏出手机,就Googol出地图来,然后告诉我乘坐高架地铁的车站位置。
       
        过塞纳河,玻利维亚使馆就在河边,竟然是一普通居民楼(当然是很古老的居民楼),不像国外在北京的大使馆,都有一个很大很漂亮的院落。
        使馆的工作人员看了我带的材料,问我有没有带支票,我说只有欧元,她告诉我一家银行去存款,这家银行的名字叫Societe Generl, 26 rue, de Passy. 75016。
       
       到银行的路不远,一路问着就过去了,一个正在装修的民工告诉了具体位置。
        在银行,给她们100欧元存成支票,但她们不找零钱。向给服务员开玩笑说,银行怎么没有零钱呢,她笑,说她们的银行就这样。幸亏我钱包里有早上换的刚取的零钱,存75欧元,她在支票上盖章。
       
        回去将支票交给使馆工作人员,她们说材料齐全了,下午四点来取签证。
        那时候我已经非常疲劳了,回到房间休息也睡不好觉,还得来回跑。就对工作人员说我住得较远,能否在使馆等呢。
       
         她痛苦地答应了,说外面三个人是排队的,他们办完就给我办理。当时已经12点了,1点之前竟然办妥了,这为我省了3个小时的冤枉时间。玻利维亚的办事效率是有些低的,光护照就来回复印了三四次,费用收据竟贴了86个一美元的邮票,完全可以印刷一张80美元的。
        回去后将第二天到机场的出租车定上了。安心睡觉,告诉旅馆值班明天早上四点叫醒我。结果还没有入睡呢,下午四点电话就来了。郁闷,他们把第二天早上当成当地下午四点了。
       
        第二天,我的双重闹表把我叫醒,四点半下楼去,但没有找到人,旅馆(三星)说是24小时值班的。后来在餐厅找到了人,值班的是个黑人小伙,在旁边睡觉呢。办完手续,给发票手续。叫醒了另外一个人起床,但不是和我一路的,只有自己去玻利维亚。
        黑人小伙子很热情,打电话要我定去机场的客车公司,说20分钟到。
       
        我记错了时间,把5:40记成4:50了,小伙子没有睡好,被我提前叫醒了。
       
        司机来了,送戴高乐机场,一路看塞纳河两岸古老建筑。18欧元,能够乘坐十几个人的车,但就送我一人,看来那一趟公司是赔钱的,公司为了自己的信誉赔钱也得去。
          
         对法国巴黎短期印象:1)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城市,有很多古老的有名的建筑如罗浮宫、法兰西学院、巴黎圣母院,环境卫生很好;2)大部分人热情,问路时有的担心你没有听懂,还亲自带你过去,但小店的店员比较冷漠;3)白人生活悠闲、自信,UNESCO的年轻官员带孩子上班,总部里有他们自己办的幼儿园;4)然黑人的工作多为门卫、司机、清洁工等,他们在社会分工的下层;5)公共交通对外国人来讲比较痛苦,火车到站没有声音,没有信号,有时外来的牌子也看不清,但机场非常发达。6)制度、秩序与安全较好,每个人知道要干什么,按部就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633481.html

上一篇:我的博客增加海外见闻分类
下一篇:中国儿童打疫苗的次数是法国的3.5-7倍!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2 蒋德明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