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十三:“洋垃圾”进军中国

已有 2892 次阅读 2011-6-10 00:41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塑料袋, 垃圾处理, 洋垃圾, 包装袋, 佛山南海

蒋高明
 
        2007年6月,笔者在英国做博士后的学生刘美珍博士发来一则消息: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出洋垃圾。全球最大的货轮爱玛•马士基号圣诞节后,一次就将满载的17万吨垃圾,倾倒在广东佛山南海联滘村。在散落的垃圾里,随处可见英国著名超市“特易购”的塑料袋,还有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袋。
 
        中国的垃圾处理还没有圆满解决,有人又引进洋垃圾,而且是没有办法降解的电子垃圾和白色垃圾。
中国每年有价值160亿英镑的货物运往英国,然而作为“回报”,英国竟破天荒地将190万吨垃圾运回中国。过去短短8年间,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数量竟狂涨了158倍!这些垃圾中,以很难降解的废塑料等为主。
 
        自然界中,由于动物、植物、微生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基本不产生废物。分解动植物产生的“垃圾”及其尸体的,是微生物和食腐动物。但是,对于人类制造的塑料、农药颗粒以及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微生物们却“啃”不动。人们称那些自然界不能分解的有机化合物,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2004年正式生效的国际《斯德哥尔摩公约》,把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代苯、二恶英、呋喃以及多氯联二苯12种化合物列为首批对人类危害极大的POPs,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它们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很长,毒性极强,并可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中毒、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
 
        在洋垃圾处理现场,工人们挑拣出废塑料,把它们融化后再次利用。燃烧发出的阵阵浓烟刺激着人们的鼻腔,燃烧后的化学废物直排放到附近的河水里,把河水都染成了黑色,直接影响了下游广州的环境质量。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终结,更严重的还在后头。
 
        焚烧塑料类垃圾过程极易产生上述12种POPs的至少5种,即列在清单上的后5类。可见,中英不法之徒在将洋垃圾倾倒中国的时候,同时将5种剧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留在了中国。这些污染物的危害时间之久,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李国刚总工程师的话来讲,即使现在停止引进,“最早也要在未来第7代人体内才不会检出这些物质”。
 
        将垃圾倾倒别国的做法是典型的“以邻为壑”。美国人均消费包装塑料量达23.4公斤,日本20.1公斤,欧洲15公斤,而我国最少,约为13公斤。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采取“回收和替代”双管齐下的方式,基本上消除了其危害。但是,依然有一些国家如英国等,采取将别国当作“垃圾场”的做法,出口了之。既输出了污染,还赚取了“黑心”钱。
 
         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1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当时,英国人为了获得白银,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竟将害人的鸦片输入中国,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弱。今天,他们故伎重演,堂而皇之地向中国输出其高消费后的垃圾,污染别国环境。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两次事件都是发生在广东。而烧化洋垃圾比起“虎门硝烟”来,冒出的是不同的烟,出的是不同的气。
 
        我们是该警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大举“入侵”的时候了。洋垃圾入侵中国,已为多年来的一个严肃话题。不仅英国,美国、日本等每年也将洋垃圾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而我国沿海的一些小港口,已是名副其实的“洋垃圾场”。中国的未来,决不能成为发达世界的“垃圾场”或“垃圾沟”,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拒绝洋垃圾!对于那些以牺牲中国13亿人生态环境,谋求暴利的中外不法之徒,必须予以坚决的打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53465.html

上一篇:《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十二:拒绝白色污染谁来带头?
下一篇:令人担忧的农膜残留
收藏 IP: 113.126.188.*| 热度|

3 杨秀海 陈国文 骆小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