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什么是食物公里?

已有 3141 次阅读 2021-1-31 16:10 |个人分类:生态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什么是食物公里?

蒋高明

 

数历代粮食运输能力,当属今天,不要说汽运、轨道运、航运、海运,连空运都出现了,食物运输的距离原来越远,不仅仅是为了战争需要,更是和平年代常见的经济行为了,已经实现了食物的全球一体化。然而,这种食物全球化隐藏的背后危机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人类正面临工业化农业的严重挑战,资本黑手将轻易打乱国家的战略平衡,最终控制人类。

 

某禽肉世界食品加工业,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肉类生产设备、强大的研发和市场推进支持。为全球超过80个国家的消费者提供便利和新鲜食品。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全产业链的垄断,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人类与食物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

 

为说明人类食物供应链的变化,这里我们特提出食物公里概念:即食物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公里为最基本的计量单位。这个食物公里,最近十公里之内,最远则接近2万公里。当今人类无法解决的食物长距离运输问题,今天在资本与科技推动下,轻易实现了。当年的提法是百里不运草,而今连美国生产的转基因苜蓿也不远万里(1.2万公里)运输到中国来。

 

要实现上述成本运输降低,海运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上海港吞吐量由2.04亿吨上升为5.31亿吨,于2005年跃居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2615万标准箱,首次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新加坡。中国沿海矿、煤、油、箱、粮五大运输系统基本建立,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巴西、阿根廷来的转基因大豆,都是经过海运不远万里进入中国的。

 

克服了食物空间距离障碍,加上我们不设防,国际粮商才得以在中国从容布局。ABCD四大粮商,指的是美国AXM、某吉、某嘉和法国某某孚四大跨国公司。四大粮商都是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垄断性地控制在这四大粮商手中。目前,全球前10位的谷物出口国中,四大粮商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有9个。它们从种子、饲料、化肥这些最初环节直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在市场几乎每一个层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进入中国市场较晚的某吉,在全世界32个国家拥有450多个工厂,在四大粮商中,以注重从农场到终端的产业链完整性而著名。在自由贸易体系下,资本渗透进农业,攫取了美国政府的大量补贴,在全球推销低价粮食,打压他们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农民深受其害。各消费国在低价粮食的倾销之下,逐渐丧失粮食自主权。美国粮食巨头和美国国家政权结合成“粮食帝国”,掌控了全球的粮食主权。

 

目前,中国已经沦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的进口量达到全球总进口量的1/3。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8169万吨。中国大豆沦陷已成事实,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也慢慢落入外资布好的局。早在十年前,外资就开始在东北布局水稻全产业链,从种子、种植、仓储,直到加工,无一遗漏。

 

遗憾的是,外资在中国粮食主产区大肆收购国有粮库,布局全产业链时,却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某海粮油以极低的门槛收购了黑龙江某粮库和黑龙江省绥化某粮库,用于水稻加工和稻壳发电,以及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精深加工。不仅在东北,某海集团已经在全国各地与地方粮库合作,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等地的县粮食局直属国有粮库都和益海集团开展了所谓的“合作”。

 

在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跨国粮商对县级粮库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除了某海集团,谋吉、某嘉、某某孚等跨国粮商都通过类似途径,渗透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广大领域,进一步控制中国粮食市场。

 

技术缩短了食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但又拉大了消费者与食物安全之间的距离。作为13亿人口大国的中国,我们吃的粮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还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感吗?随着食物公里数的不断延长,地球承载力也在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气候变暖、人类健康面临挑战,粮食进口国被控后政局面临动荡危机,乃至潜在的战争灾难。人类为此所所付出的上述巨大代价,那些国际大粮商他们会管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269892.html

上一篇:食物防腐剂利弊谈
下一篇: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上)
收藏 IP: 144.52.130.*| 热度|

17 范振英 尤明庆 张学文 檀成龙 周大军 张晓良 彭振华 史仍飞 周忠浩 鲍海飞 黄河宁 雷蕴奇 姚小鸥 刘钢 彭真明 侯成亚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