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肚皮有限而欲望无限:兼驳生态农业饿死人论
蒋高明
最近,笔者陆续发表了有关生态农业并不减产的文章观点。有网友指出我们提倡用健康的办法生产食物做法行不通,有机肥根本达不到,只能够满足10-20%。由于留言太多,不能一一回答。笔者在这里选择典型的问题即生态农业不能让人吃饱饭这个问题回应一下网页的疑问。
首先感谢网友对农业问题的关心,对笔者文章观点的建议。需要声明的是,笔者提倡的生态农业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子要全部替代现有的农业模式。很多网友看到笔者的文章,一下子要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是勉为其难的。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理论上说,生态农业是能够满足大量人口的需求的,也许三十年或者半个世纪以后,人类吃食物完全不需要生产农药化肥与地膜,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政府努力的结果。电灯刚发明出来的时候,是没有今天那么普及的。这里,我们仅仅用科学的实验数据证实:生态农业是能够实现的。
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有的营养元素,其来源为母岩分解,光合产物的补充(农业最重要的氮最初来自大气)热带雨林没有人施肥照样是生物量最大的。关键是水热资源的耦合,需要人类努力,在自然界寻找食物也是一种重要补充。当然,生产食物农田还是为主的。
单纯从满足作物需要的养分来看,不需要化肥厂也足能够满足,全国仅38亿吨养殖场的动物粪便中就相当于7000万吨的化肥,超过全国化肥的用量5900万吨。更况还有9亿吨的秸秆,4亿吨的城乡可降解生活垃圾中的营养元素,有效利用起来,既从源头杜绝污染,还培肥了地力。
有机肥是能够养地的,我们进行了13年有机肥养地,将土壤有机质从0.7%提高到5%。在这样的土壤肥力下,根本不使用化肥,每亩仅使用150斤豆饼,就可以收获2000以上的有机粮食(小麦+玉米)。即使空白对照,一年不使用任何肥料,在耕地有机质5%前提下,也能实现吨粮(亩)。当然,养地是需要代价的,时间成本很大,很多人等不起。政府应当支持,仅靠消费者的支持进展就慢。
我国有18亿亩农田,还有60亿亩草原,20亿亩的森林,10亿亩的湿地,45亿亩的海洋。除了农田,草原上的牛羊肉、森林里的坚果、菌类与野菜,淡水鱼、海洋水产,能不能算食物呢?当然能。这些天然的食物也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而且在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的食物本来就是有机食物,根本不需要所谓的认证。遗憾的是,由于拼数量,拼低价,人类用牺牲生态的办法养殖与种植,造成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乃至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农田污染更是不堪重负,这一切其实是完全放任市场造成的。
食物浪费也非常严重,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够2亿人吃,相当于进口粮食变成了垃圾在餐桌上浪费掉了。而发展生态农业,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由于粮食便宜(便宜的原因是市场上食物充足,加上进口),农民不愿意养地,更不愿意保护生态,于是农田退化、草原退化,湿度污染、海洋污染。究其原因,还是食物生产方式出了问题。当数量远远大于人类能够消费的量,食物就变得不值钱,一些以农牧业、渔业为生的人就纷纷离开,进城去打工。
其实,在当今社会,食物安全不是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不是用生态友好的办法能不能生产的问题,而是食物分配问题,是社会问题。美国的大胖子一个人消费的粮食是非洲饥民的10倍都不止,前者与后者均受害。美国农业GDP仅占总GDP的1.24%,而医疗占18%。也就是说,美国所谓的现代农业用牺牲健康、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在事实面前,还能为美国的工业化、化学化、转基因农业叫好吗?
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正确的翻译应当为“食物与农业组织”,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翻译成了“粮农组织”。粮食是grain,而food是食物。我们应当抛弃狭隘的以粮为主的农业概念,重新找回以食物为主的农业概念。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农业,就是一种理性回归。让从事生态农业的人受益,发展种、养、加、销、游产业,发展自然捕捞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从而告别人类食物链上的几万种有害物质。
只要食物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们就能够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目标,且是在不污染、不对抗前提下实现的。耕者有其田,必须变成耕者有其利,才能够破解当前农业困局。
人的肚皮有限,而欲望却是无限的。一个人无论多么有钱,其吃的东西与穷人也不会多出多少。消费真正的有机食物,在现有的条件下每年1-3万元/人足够,要是收入三五十万或者百万元以上的家庭,其实是很一笔很小的开支。一线生产的人员,以及有能力的人消费生态有机食品,这个市场就能够做大做强起来,环境就会得到改善,倒逼农资工厂或污染企业关闭。社会上的病人少了,医院的生意不好做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否则,像美国那样,吃的很廉价,但医疗费很天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