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生态六讲》,2016
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的泥石流是人类发展造成自然灾害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大自然对人类长期盲目发展,不顾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无情惩罚。2010年前7个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万起,是2009年同期的近4倍。
2010年是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先是西南五省大旱,继之长江上游洪涝灾害,后是甘肃舟曲泥石流,然后东北地区洪灾。自然灾害频发,天气固然是重要原因,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人类长期蔑视自然,“透支”自然生态“成本”,才造成了自然灾害频率加大,危害加重。
舟曲县本是“陇上江南”,这里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土地和气候资源也不错。然而,在贡献了几百亿立方米的林木,建造了成百上千的水电站后,舟曲已是童山濯濯,有水也保不住了。
我们先来看森林的破坏。舟曲县境内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就达1300多种,原有林业用地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65%,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森林覆盖率45%,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5%,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遗憾的是,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过30多年的采伐,遭到了巨大破坏。上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采伐木材就达8万立方米。乱砍、乱伐、倒卖、盗运木材,使全县森林资源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
泥石流发生后,记者在舟曲三眼峪沟大峪、小峪两个沟看到,山上的树木几乎看不到了,灌木也十分稀疏。而据老人们回忆,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峪口往里到处都是粗大的树木。森林破坏后,山体裸露,在加上村民放牧山羊,生态破坏更加严重。没有了森林植被保护,那些处于陡坡山的土壤和大小石块,就容易在暴雨来临时,借助重力作用危害山下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次,水电站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河流,白龙江长约600公里,其中甘肃境内450公里。河道穿行于山区峡谷,天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电部门自然看好了这样的水利条件,于是,大量修水电站,较少考虑上游生态退化、泥石流易发的问题。整个白龙江地区处在多个地震带交汇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修建水电站、沿岸采矿,更加重了土壤松动。
沿白龙江每条支流行走,都会看到大大小小的水电站。相关资料和专家实地考察证实,白龙江两岸共建有上千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装机容量不等,大的在20-30万千瓦左右,小一些的则为0.5-0.6万千瓦,而更多的是几百千瓦的水电站。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白龙江都在修建水电站,几乎与森林砍伐同步进行。
修建水电站与生态保护常常发生矛盾,那些最初规划或是已经成型的林地,在修建水电站时常被破坏,而林业部门与水利部门交涉的结果也不理想。由于大部分水电站是通过招商引资修建的,有当地政府的批文、有环境评估报告,虽然“林水之争”的摩擦不断,但最终都是生态保护让位于水电开发。
从2003年至2007年,舟曲共有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其中41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已建成或在建,另外12个马上就要开展前期工作,这些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占全县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80%以上。据估计,上述41个在建或已建的水电站工程合计弃渣达3834.8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吨。修建水电站后,山体被水浸泡松软,水电站附近随时都会发生滑坡。另外,修建水电站挖沙后,整个河床弃满乱石,一旦发生暴雨,这些石头会被洪水裹挟,形成巨大的杀伤力。
最后说一下侵占河道造成的危害。尽管泥石流、滑坡灾难已经引起了当地人的警惕,但城市规划缺失,河道乱占、乱建甚至抢建,交钱就建的现象并没因大自然的警告而停止。舟曲地方狭窄,两山夹一江,整个盆地仅12平方公里。数十年来人口急剧增长,而在地域面积无法增加的前提下,所能挤占的地方只有河道了。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河道是舟曲县城唯一能够扩张的地方,开发商就在那里盖房,一些人在河道里建起了小洋楼。此次洪水经过的月圆村、东街村和东关村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恰是河水流经的地方,那里的房地产业曾经相当火爆。
舟曲县一卖山,二卖水,三卖河道,最终酿成泥石流灾难,这是全国生态灾难的一个缩影。舟曲泥石流灾难发生后,全国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万处,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市,类似于舟曲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以万计。
有钱人的“金山银山”,不如老百姓的青山绿水。当环境灾难来临时,受害的是当地老百姓,舟曲之痛,实乃为生态环境之痛,我们不能再干那些为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傻事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