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真菌分类鉴定的一般方法
一、标本的收集与保藏
1、菌类标本的收集
大型真菌的鉴别,首先要有典型的实物及标本。实物及标本的取得方法,主要靠自我采集。在各种大型真菌大发生的季节,可以深入田间、山场、树林及人工栽培场地等不同生态地点去采集,或到产区去购买。通过日积月累,就可以对一个地区可能发生的野生菌的种类、形态、发生季节、发生量及经济价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对于收集到的实物要完整、典型,还要有关于发生地点、生长基质、形态、大小、颜色等记载与描述。采集地点的气候、土壤,有可能最好能现场拍照或绘图。还要访问当地群众,该菌的地方名,食用价值等。具体项目可参见《大型真菌标本采集记录表》,见附件。
一种菌类要编一个标本号,每种标本可以填一张预先设计好项目的采集记录表,现场打“√”。
大型真菌标本采集记录表
编号: 年 月 日 图 照片
菌名 | 地方名 | 中名 | ||||||
学名 | ||||||||
产地 |
| 海拔 m | ||||||
生境 | 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灌丛、草地、草原 | 基物:地上、腐木、立木、粪土 | ||||||
生态 | 单生 散生 群生 丛生 族生 迭生 | |||||||
菌盖 | 直径 cm | 颜色: 边缘 中间 | 粘 不粘 | |||||
形状:钟形、斗笠形、半球形、漏斗形、平展 | 边缘:有条纹、无条纹 | |||||||
块鳞、角鳞、丛毛鳞片、纤毛、疣、粉末、丝光、蜡质、龟裂 | ||||||||
菌肉 | 颜色 味道 气味 伤变色 汗液变色 | |||||||
菌褶 | 宽度 mm | 颜色 | 密度:中、稀、密 | 离生 弯生 直生 延生 | ||||
等长 不等长 分叉 | ||||||||
菌管 | 管口大小: mm 管口圆形、角形 | |||||||
管面颜色: 管里颜色: 易分离、不易分离、放射、非放射 | ||||||||
菌环 | 膜状、丝膜状、颜色: 条纹: 脱落、不脱落、上下活动 | |||||||
菌柄 | 长: cm,粗: cm 颜色: | |||||||
圆柱形、棒状、纺锤形 | 基部假根状、圆头状、杵状 | |||||||
鳞片、腺点、丝光、肉质、纤维质、脆骨质、实心、空心 | ||||||||
菌托 | 颜色: 苞状 杯状 浅根状 | |||||||
数圈颗粒组成 环带组成 消失 不易消失 | ||||||||
孢子印 | 白色 粉红色 锈色 褐色 青褐色 紫褐色 黑色 | |||||||
附记 | 食、毒、药用、产量情况 | |||||||
备注 |
| |||||||
2、菌类标本的保藏
将收集到的实物经晒干或烘干后即为标本。同一种类要不少于3~5个标本,标本连同采集记录,标本编号要用干净卫生纸包好或装入专用纸袋内,带回室内,进一步登记、取孢子印等。带回的标本要进一步干燥,检查采集记录是否完善,进一步补充记载,并装入专用标本盒(柜)中,进行防潮、防虫蛀、防霉变处理。
二、标本的鉴定
对上述收集到的标本,要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利用一定的实验条件,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及相应的工具,认真、仔细地根据每一件标本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征、出现的生境;孢子印颜色、孢子形态、大小等,给每件标本一个确定的名称及拉丁语学名。
对于非常见种类或新种的鉴定还要做许多专项实验研究,查阅更多的专门文献资料,对研究的结果请国内外有关部门或专家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并将以上研究的最终结果整理成专题论文,发表在相应的学术刊物上,以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与周知。
三、常见大型真菌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我们常说的“菌类”、“菇类”或“菇菌”、“蘑菇”等都不是分类学名称,而是指可以形成大型子实体的真菌,通常称之为“大型真菌”。所谓“大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小者只有0.1-7.5mm,大者可达2m以上或更大。这些大型真菌按其经济价值来说,常被称之为食用菌(Edible fungi)、药用菌(Medicinal fungi)、毒蘑菇(Poisnous fungi)等,比如在有关食用菌、药用菌、毒蘑菇的专著中,都同时收入了毛头鬼伞,把毛头鬼伞简单地称之为食用菌、药用菌或者是毒蘑菇都是不完全、甚至被误导的。因此,我们按照它的自然属性和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统一称为“菌”或“菌类”,以对应于英语中的Mushroom。
对收集与保藏的菌类标本,在正式入藏前,必须经过初步鉴定。可根据其外观形态、色泽、孢子印及采集记录等资料,参照有关分类学著作,确定其名称及在分类学上所属的门、纲、目、科、属、种。对于鉴定的结果,应写在标本标签上。注明采集人、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鉴定的学名,地方名;鉴定人等,随标本一同入藏。同时,编制物种数据库,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种质资源交流。
下表所列为我国常见菌类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我国常见菌类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简表》:
我国常见菌类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简表
菌体简易特征 | 分 类 | 主要代表种 |
1.子囊菌亚门 |
|
|
2.子囊果生于地下 | 块菌目地菇科地菇属 | 瘤孢地菇 |
2.子囊果生于地下 3.菌盖圆锥形,表面满凹穴 | 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 | 尖顶羊肚菌 |
3.菌盖马鞍形 | 盘菌目马鞍菌科马鞍菌属 | 邹马鞍菌 |
3.菌盖钟形 | 盘菌目羊肚菌科钟菌属 | 波地钟菌 |
3.子囊果盘状 | 盘菌目盘菌科盘菌属 | 森林盘菌 |
2.子座棍棒形,直立 | 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 | 冬虫夏草 |
1.担子菌亚门 |
|
|
2.担子果胶质,担子有隔 | 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 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 花耳目花耳科花耳属桂花耳属 | 木耳 银耳 黄花耳、桂花耳 |
2.担子果花球状 | 非褶菌目绣球菌科绣球菌属 | 绣球菌 |
2.担子果树枝状,珊瑚状或柱状 | 非褶菌目珊瑚菌科 | 红豆芽菌、黄枝瑚菌、灰色锁瑚菌、杯冠瑚菌 |
2.担子果舌状,子实层管状 | 非褶菌目牛排菌科 | 牛舌菌 |
2.担子果头状、齿状,子实层长在肉刺上 | 非褶菌目齿菌科 | 猴头菌、翘鳞肉齿菌 |
2.担子果号角状,漏斗状,子实层平滑或长在分枝的皱褶上 | 伞菌目鸡油菌科 | 鸡油菌、灰号角 |
2.担子果伞形 3.子实层管状 4.担子果肉质 |
伞菌目牛肝菌科 |
松塔牛肝菌、美味牛肝菌 |
4.担子果非肉质 |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 | 漏斗棱孔菌 |
3.子实层刀片状,菌褶呈辐射状排列 | 伞菌目桩菇科 | 黑毛桩菇、潞西褶孔菌 |
蜡伞科 | 红紫蜡伞 | |
| 铆钉菇科 | 铆钉菇 |
红菇科 | 松乳菇、变绿红菇 | |
口蘑科 | 香菇、亚侧耳、糙皮侧耳、烟云杯伞、蜜环菌、鸡从、安络小皮伞、毛柄金钱菌、口蘑、紫晶蘑 | |
粉褶菌科 | 角孢粉褶菌、丛生斜盖伞 | |
鹅膏科 | 橙盖鹅膏 | |
光柄菇科 | 草菇、灰光柄菇 | |
环柄菇科 | 红顶环柄菇 | |
蘑菇科 | 双孢蘑菇 | |
球盖菇科 | 半球盖菇、光帽鳞伞 | |
丝膜菌科 | 蓝丝膜菌 | |
鬼伞科 | 毛头鬼伞 | |
2.担子果笔状,“笔头”有粘而臭的产孢体,“笔”下部有脚苞 | 鬼笔目鬼笔科 | 长裙竹荪、白鬼笔 |
2.担子果球包状,成熟后成粉末状 | 马勃目马勃科 硬皮马勃目栓皮马勃科 | 大秃马勃 栓皮马勃 |
本文摘自《中国菇业大典》,罗新昌主编,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p:89-9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