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19日下午2:30,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作了《西北联大重大贡献与抗战西迁精神》的专题报告。中国矿业大学宣传部部长黄军利主持。百余名学生参加。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主任兼校史博物馆、煤炭科技博物馆馆长王传棨代表学校聘姚远为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兼职研究员。
报告首先讲述了私立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前身)教授、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张伯声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三伏天,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先生正在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赶写一部专著,以总结自己30余年来的地球构造研究所得。由于天热难耐,那时家里尚无空调,开电扇吧,会让图纸、稿纸飞起来,不开电扇呢,很快会汗流浃背。有一天,夫人看见先生从浴室里出来,灵机一动,给浴缸放半缸凉水,浴缸上架一块木板,让先生坐在水里写作,坐久了再换凉水,果然效果不错,就这样熬过了三伏暑热,迎来了秋冬,终于完成了他对“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一次总结性修改和提高。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也是他两年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奠基性成果之一。 这位“浴缸里写书”的先生就是张伯声教授,也是焦工、矿大和西大共同的老师。
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踏遍祖国的崇山峻岭,北到内蒙古的阴山,东到山东的泰山,南到南岭,西到青海的龙羊峡、四川的龙门山、大相岭和华蓥山,并反复穿越秦岭、中条山、太行山、大别山和嵩山。
他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崇山峻岭,写在了祖国大地,按其遗嘱,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亦撒放到了秦岭之巅。他确定了汉南花岗岩的确切年代,彻底改变了学界对秦岭中段南部地区地壳构造属性的认识。他以永恒的变化运动为线索,从陕西构造的天平运动入手,创立了一整套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解放初,他应河南省政府邀请参加河南地质矿产调查时,为国家找到了巩县小关铝土矿、平顶山煤矿两个大型沉积矿床。
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相继在私立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前身)、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大学等九所大学任教。
他于1926年赴美留学。1930年回国,即在焦作工学院任教。抗战间迁陕。在大西北工作了57年。
在美留学期间就深深感到国弱被人欺的屈辱,激发出内心强烈的民族自尊,发奋学习,立志以学报国。归国以后,他在西北联大时期就立足秦岭,踏遍东部、中部、西部秦岭和秦巴山地。1937年12月31日至1938年3月31日,他和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矿冶工程系教授魏寿昆、雷祚雯等,率领矿冶系高年级19名学生历时三个多月,在土匪、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河道上步行千余公里,结合教学实习,对陕南五个县域的沙金矿资源进行了全面勘察,为抗战时期大后方黄金开采做出重要贡献,也形成了战时矿冶实习的一个经典案例。
当建国之初,国家急需石油地质人才时,他积极创造条件,自己从每周上12节课主动增至18节课,并突击学习俄语,翻译了数部急需的俄语石油教材,培养了杨拯陆烈士等2000余名石油地质专才。
他是爱国奉献精神的楷模。当美帝国主义打到家门口时,时任西大理学院院长的张伯声教授把山西工矿研究所送给他的研究费 80 万元,以及在实习调查中 所节省的膳费共计 100 万元,全部捐献,不足部分由今后五个月的薪水中扣除。另外,黄河 水利委员会给他的三个月的车马费 105 万 3 千元,也全部捐献,总计 205 万 3 千元。稍后, 张伯声又送子参军,投身国防。再次显示了张伯声在民族存亡之际的爱国精神。
张伯声是西北联大“公诚勤朴”校训与扎根西北,融汇世界和爱国奉献精神的楷模,是有着高度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956年3月20日,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更高的信仰起点上以所学为民族、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意愿更加明晰和更加坚强。
张伯声精神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是西北联大的抗战西迁。
报告接着讲述了:抗战西迁与西北联大的诞生;艰难的办学条件;重大学术贡献;重大教育贡献;西北联大抗战西迁精神,等等。报告持续两个小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