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秦岭的春天 精选

已有 20258 次阅读 2017-4-20 16:27 |个人分类:野外记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秦岭


       从北京坐高铁,路过将要建设的雄安新区到西安。在城墙边的一个旅住了一宿,第二天开向南,路白鹿原、田,入秦岭山区中,很多隧洞,有的特别长。工作区是西最贫穷地区,不过到处都是新盖的房子,气派的大门,上面有各种吉祥门帘:勤和家兴,贵在自立,鸿福家园,等等。偏僻点的地方,也有几十年的老房子,青瓦顶,黄泥和麦秸抹的墙,经年风雨后的那种土黄和裂缝,如老去的人脸,显出岁月沧桑。

       因为刚下过雨,在山坡上跑,登山鞋上都是泥,很沉重。这里的山间盆地都是红土地,过去多种玉米和小麦,现在有些地方改种烟叶、黄花菜等经济作物。这个季节,土地多还是闲着的,也有些油菜、麦子,一块块的黄色绿色。油菜花盛期已过,但还是黄得很靓。而麦地的浓绿,好像是到了夏天。这会儿种烟草的地块,正是起垄的时候,有些地块已经起好了。这几天雨多,没法下地干活,否则把粘土都踩成泥团了。

       田边碰见个村长,骑了摩托车出去办事,看见我们觉得稀奇,停下来跟我们聊天。我才知道村长是拿工资的,每个月两千来块。问他现在做领导,都干些啥?他说现在不用管交公粮、不用管计划生育了,就是调解一下村民间的纠纷什么的。我问山里地少,你们也不容易吧。他说山里是挺不容易,但地却不少,现在都不种地了,土地闲下来有一半。种粮食卖不出钱,比如说玉米,每年买种子,不同的品种,十几块到二十几块一斤。一亩地能收800到1000斤,能卖个八百来块钱,但化肥等投入得花四、五百,真正挣下来的钱很少。所以年轻人都不种地了,到外面去打工。春天要干活的日子,地里多是老年人和妇女。同样的人民币,从玉米地里刨和从城里建筑工地里刨,同样的时间和体力,刨出来的数量是有很大差别的。

       山上到处都是春花,黄色的花是迎春或者连翘,粉红的是山桃,白色的是野梨。花们有些散乱,四处乱开。清早的花瓣上,桃花也好,梨花也好,都会有露珠,晨光下,红白都是泪,只不过没有书上说的那么伤心。枯枝上停下的蝶,也如新叶一片那么神奇。春阳下犯迷糊的猫和羊,好懒的样子。一般来说,花儿是春天的象征,就说这博客,每到春天,都会有各种花的照片上来。但山里面象征春天的东西很多,比如村里的娃,长得那个叫鼓舞人心。新翻的土地,也可以感到春天的气息。在秦岭的土地上,我第一次看见人拉犁、耙在地里劳作,有一种新奇感。有一次还跑到人家地里,拉着那犁,歪歪扭扭的耕了一段,重新体会一下久违的锄禾日当午。新翻土地中那种春天的气息,很熟悉,也让我感叹这土地上的人和生,和春天和谐了一曲。

       山上很多树木都还没有叶子,有些刚在冒芽。如果从山头上远远地看山谷对面,那些无叶的树林,细密的枝条呈现一种虚幻感,漫漫如云,缓缓如烟,其后的村庄农舍,时隐时现。在山沟里钻时,有些植物,比如香椿和核桃,枝头正在冒芽,和花儿相比,它们更有一种春天的味道。看形状颜色,才发现秋天见到的老叶们儿,年轻时也如花,默默地开在春天里。

       山里见到三家老夫妻,有点感触。第一家老俩口,老头拿一面带柄的、粉红色的小镜子和一把老式带刀片的刮胡子刀,坐在太阳下的房门前准备刮胡子。见有生人来,挺和气地跟我们聊天。我们有抽烟的同事把烟递上,老人说自己75岁了,身体不好,不抽烟了。屋子里他老伴正坐在小木凳上包饺子,韭菜馅,里面有些白色的东西,可能是豆腐,也可能是鸡蛋,或者二者兼有。屋子里虽然很破旧,但灶台上收拾得蛮干净,那种烧火用的手拉风箱,已经是多年未见了。我坐在那里试了几下,把炉膛里的柴火灰吹了些出来。灶台后面就是老两口的炕,他们居住的这个空间有点太小。房子两边的空间不知用来干啥了。不过老头很乐性,耳朵有点背,但喜欢跟我们聊天,一个问题需要问三遍。他老伴一直在包饺子,一句话不说。饺子码得很整齐。那个数量,不像是老俩口能吃得了的。估计也为他们的儿子包了饺子做晚饭。他们的儿子住在老房子旁边的新砖房里,好像还没有娶媳妇。

       另外一次,是我们车子开到了头,停在一幢老房子前。门口坐一老汉,笑眯眯地过来跟我们打招呼。这儿也是一对老夫妻。和上次那家刚好相反,老头身体不错,80了,满面红光。他老伴身体不好,正躺在床上。我们进屋参观,对一些老式的农具、坛坛罐罐、还有酿酒的器具感到稀奇,问东问西。因为问到烤酒的事,老人就问要不要尝尝他酿的酒。我赶紧说好啊。我知道很多地方农村人家都自己酿酒,我预计是那种比较发混的米酒,尽管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一带出玉米麦子,而不是水稻。老先生很实诚,端了一个搪瓷缸过来,我闻到了酒香。接过来一看,好家伙,大半瓷缸的酒,得有一斤。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里的酒是什么样子,但看着那清亮的酒,和我的预期完全不同。也是不知道这里的酒,我喝水一样咕嘟就来了一口,立马发现这酒度数不低,至少是40到45度的酒。顿时我就觉得这一口喝多了。出来时被训导要少喝酒别逞能,这一口就破了这个戒律。不过我发现这是好酒,有一种玉米、酒糟的味道,那种味道比较复杂,比市面上的二锅头和当地的西凤酒要好,一定不会有假,而且令人往事回味无穷。老先生姓白,和我们的一个陕西同事是本家。他们马上握手。我赶紧问他酒卖不卖,我想买点。他说卖。我问多少钱一斤,他说附近的人要买,就是12、3块一斤,拿到镇子上去,能卖17、8块。我们拿了三个矿泉水瓶子装了三瓶。我们按15元一瓶付钱,老人客气,说不用付钱了。我们坚持把钱给了他。问他这酒啥时候酿的,说去年11月。每年拿600斤玉米,还有300酒曲,最后能出300斤酒。我问他你身体这么好,是不是和喝酒有关。他笑说,也许吧,现在每天喝两小盅,年轻时能喝。现在就靠这酒卖点钱,可以买点粮食以外过日子的东西。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北京后海的一些小酒吧,常到地方上去探酒。找到合适的,就签下合同,每年生产一些,拿到酒吧,自己弄个标签牌子包装一下,当酒吧特色卖。我就想,我要是把这老汉的酒弄出去,也是可以赚到钱的。MD,我怎么就没去挣钱呢?我们的同事倒是有心思,准备到镇子上弄个塑料桶,弄个十斤八斤回北京。实话说,世上这样的酒,喝一口少一口。

       第三家老夫妻,我们上去时,老太太在削萝卜,老头在打水。见到我们来,就聊开了。先说房子,他的房子还是老房子,说是他20来岁时盖的,如今也是快八十的人了。我们说你这房子不错啊,但老人说有本事的都盖楼房了。和城里人一样,乡里人也攀比得厉害。这个老房子前有烤酒的炉台,于是我就问老人,你烤酒吗?他说烤啊,每年他得弄出上千斤。有人专门跑来买酒,一桶一桶放到汽车的后备箱里。我壮着胆子问:能让我们尝尝不?老人说,当然可以,你们等着。然后他跑到另外一个房子里,用那种发软的塑料杯弄了大半杯来让我们尝。总得来说,这酒的味道和上一会的差不多,但这家老汉说,他这酒里参合了高粱,所以酒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我也同意。但老汉又说,这酒好在没有添加什么化学物质,在镇上卖18块钱一斤,我这里只卖17块。哈哈,和上次的那个老头端了大半斤酒让我们尝,就显出差别来了。靠近城市的人们,信息比较灵通,会做生意的理念也会自然升高。城市化就像阳光,让乡村里的人能过洗澡的日子。但城市化也像瘟疫,让所有的人都只认钱。我问老人,你喝酒吗?他说喝,每天喝一点。他老伴在一边说:他每天得喝三两。我问她,年轻时他喝多少,她说一斤两斤。岁月不饶人啊,哪儿都一样。

       有时候城里的人会有一种浪漫心情,嫌弃周围的人情世故和嘈杂,想找个世外桃源,无风之地,种点地,养点猪羊牛鸡鸭鱼,平凡安静简单过一辈子,不用跟城里人去争那些无谓但又放不下的东西。但山里过日子的现实生活,并非诗情画意。日子就是一种围城心理。要想理解什么是围城心理,您可以到秦岭的山里去转转,看盖楼的人家和没有盖楼的人家是怎么过、怎么说的。

   把日记抄了一段,很乱,也有很多感叹,本来还想说点吃的,地道的肉夹馍、凉皮、豆腐脑…,太好吃了,以后会说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050094.html

上一篇:十年科学网
下一篇:新竹清风
收藏 IP: 74.105.197.*| 热度|

68 郭向云 戎可 钟炳 宁利中 王飞 张珑 陈智文 郭战胜 鲍海飞 邹烨 蒋永华 韦玉程 陈楷翰 杨正瓴 冯大诚 黄永义 武夷山 迟延崑 李颖业 李坤 徐义贤 裴书锋 徐令予 王剑 陈志飞 王善勇 陈冬生 鲍博 李学宽 姜虹 姚青 蒋德明 璩存勇 武永军 樊采薇 侯沉 马雷 周健 刘晓瑭 王从彦 罗帆 朱晓刚 曾红 陈南晖 李侠 王海冰 季明烁 黄彬彬 谢长花 邓旭坤 高义 李笑月 白龙亮 李务伦 qx12 anran123 ericmapes xiaobaobao888 aliala xlsd wangqinling zjzhaokeqin bshhzai ssmmachen icgwang yunmu blackrain007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