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与自我融为一体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anmin    全心全意,抛珉引玉

博文

研究生和导师:合作、博弈与贡献 精选

已有 5061 次阅读 2007-10-30 21:13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开博一周以来,拜读了许多博主的文章,收益非浅。发现那些探讨与研究生相关问题的文章极受欢迎,因而估计本博客圈的读者是以研究生为主力军的。尽管与研究生相关问题已有许多的高论在前。不过本人仍想凑凑热闹,就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拙见和体会。
  研究生和导师有缘能够走到一起,其间的过程不必多述。作为导师的我,每年见到新的研究生进校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之一。因为,在我的感觉里,我的研究生更像我的战友,而不是我的士兵;在我的意识中,师生之间从科研的角度来说是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所以合作才是我们之间关系的主轴。我总是期望大家从此能够一块学习一块研究,共同取得进步,共同得到研究成果,共同拥有充满希望和成功的未来。
  当然,研究生和导师分别作为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其各自的目标利益确有不同之处,存在着博弈,但那主要是争取共赢的合作博弈。必须指出的是,我的体会是学界的合作博弈并非完全相同于经济学上的合作博弈。其中的原因在于对于利益最大化的定义与理解的不同。经济学中利益最大化常常是单一的,那就是利润最大化。但研究生和导师的利益最大化是可能因人因时相异的。有的研究生期望攻读学位期间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并不急于求成,有的研究生期望早得学位早工作等等;有的导师期望文章的质量越高越好而不在意篇数,有的导师期望文章越多越好以应付考核。如何协调研究生和导师利益需求的“契约”就是合作博弈中极为重要的事情了,而且远比单一利益需求最大化的合作契约约定与执行要难得多。
  不过,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非合作博弈现象也是存在的。例如:有的学生只把读研作为出国的过渡时期根本不管学业和研究,有的导师只把学生作为纯粹地为自己的科研服务助手和劳动力。此时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合作契约没有共同的基础。这样的非合作博弈产生的结果一般很难预料。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绝大多数是坏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我能够想到的是建立研究生的淘汰制和再次选择导师规范。
  此外,还有一种未来出现博弈现象的存在。有位博导曾经告诉我,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研究方向被自己毕业了的博士所占据了,自己反而没了同方向的研究资助。这大概也是过去师傅要对徒弟留一手的古老习惯的由来之因了。尽管这样的现象难以避免,但一个称职的博导需要面对这样的挑战,不仅要将自己的已有方向做得足够好,也要随时准备开拓新的方向。
  在研究生和导师的合作中经常会牵涉到谁的贡献大的问题。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最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研究生为主要贡献者,导师为关键贡献者。两者缺一不可。所谓导师的关键贡献指的是选题、思路、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以及经验上的指导性意见和相关的工作,在纠错,拓展结果和拔高上的建设性建议和相关工作。而包括论文主要贡献的调研、推导与计算过程的完成以及文章的撰写等则大都来自研究生的工作。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性意见,研究生则常常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如果没有导师在纠错,拓展结果和拔高上的建设性建议,研究生的已得结果常常是半成品而不能够成为正确、严谨和有意义的科学论文。如果没有研究生的广泛调研以及初步的研究可能导致导师缺乏灵感,提不出思路,抓不住核心问题和找到拟解决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推导运算也常常是导师应用自己研究经验和技巧的前提。而如果没有研究生的半成品,当然纠错,拓展结果和拔高上的建设性建议就无用武之地了。有时有可能研究生和导师没有完成上述的所有环节,而是互有交叉,此时确定两者各自的贡献就要是实际情况而定了。
  在实际中,的确有极少数研究生忽视、忘却了或意识不到导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是成果得以最终完成和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自认为完全是自己所做,从而否定或抹杀了导师的贡献。也有个别导师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侵占学生辛辛苦苦研究的成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值得奇怪。目前只能通过教育、监督和加大惩治力度使这样的问题越少越好。
  总之,研究生和导师主要应当是相互合作,不同的利益需求绝大多数是可以协调的。研究生和导师要相互理解与信任,经常沟通,切不要去争谁的贡献在研究中的多少。当然极端的情况属于例外,不在讨论之列。
  匆匆写到这里打住。肯定不够完整,存在不到与不足,以后有空时再做讨论。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69-9955.html

上一篇:也谈知识分子
下一篇:三谈知识分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