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角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xkingdom 轻声低语~不屈不挠,不折不弯,中正平和!成电无理男

博文

抗震救灾,有些看不下去的事~~~

已有 3670 次阅读 2008-5-21 17:10 |个人分类:亦思亦張

教研室某师兄日前随队去了彭州灾区,彭州是成都的后院,龙门山断裂带就在彭州市境内,据灾民描述,地震发生后,龙门山原来的景区,银厂沟已经消失,沟两侧的山挤作了一堆。而住在彭州山脚的灾民都转移到了其他乡村避难。

学校与市团委联合组成的援助队伍,在彭州接受灾民的几个村逗留了近一天的时间,帮助搬运和散发救灾物资。

今天听他说起了2件事情。

1,在彭州某安置灾民的村子里,一群灾民围着一碗菜,每人只有一点不多的米饭。该村灾民的饭菜由一个茶馆承包,而众所周知,国务院公布的灾民补助标准为每天每天1斤米10元钱,这样的伙食能否达到国家补助标准暂且不提,在彭州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救灾物资的地区,竟然还存在这样一个村落,连物资都能黑,更何况是救灾款。饭后,该老板甚至不给灾民提供清洁的水洗碗,要村民去旁边一个水沟洗,而那条水沟里面的水由于倾倒垃圾等等原因都散发出阵阵臭气。志愿者们(志愿者们都是吃的随身带的方便食品面包等)看不下去与该老板交涉,未果,竟然闹起争执,领队的女同学泪流满面。

在沿途的镇上,明明离灾区尚有数里路程,镇上部分领导见到救援物资车辆到来,招呼车辆停下,说把物资卸在这里就好了。当然镇上显然不会有足够的运输工具把物资运进下面的乡村。更可恶的是,这些领导自己喝酒吃肉,根本供给充足。

 

2,在另外一个村子,“……村支书很负责”(师兄原话),吃饭时间,支书和志愿者们就在近旁,支书邀请志愿者们一起,当然同学们婉拒了,不再强邀的支书也便和灾民们一起用餐了。在灾民吃完饭后,留下了一桌碗筷,都没人愿意动手去清洗这些自己用过的碗筷,而是纷纷离开了餐桌。还是村支书组织大家各自把自己的碗筷去洗了。事后,支书还向志愿者提到,“……天天等着吃,都懒得做饭”。

 

 

关于1,

这几天有小道消息言之灼灼,说中国红十字会对善款的操作如何如何不妥。年初在家乡还遇到一件事,一老美代表某国际组织来中国采购药品,谈判席下的第一话题是国内进出口公司能提供的相应回扣。当时我同学列席了相关洽谈,得知那批药是将要送往非洲的。不能不令人义愤填膺!

而今天这样不齿的事情,竟然发生在中华大地上,而且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无论是阻拦下救灾物资的领导,还是承包之后克扣灾民口粮的老板们,或者是可能存在的中国红十字会中的“败类”,这些人我觉得“叛国贼”之名当之无愧。国难当头之际,不想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还趁机大发国难财,是何等下作!!!

乡镇领导或许短见少识,个人老板或许是为了追逐利益,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脊梁,或许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人格,但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又怎可以冒出这样的风言风语,而且被人指摘得有板有眼。“潜规则”在抗震救灾,抢救人命这样的时刻依然有藏身的角落么?天灾已经夺取了很多人的生命,难道还要让“人祸”带走更多的生命么?

前段时间,盛传在青川地区,救灾物资被作价出售而且不得赊账必须出现金,看来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还有几分根源。

中国人中脊梁多,但是害群之马还是不少的,如何把这些马拉出来,好好“遛遛”,尤其是这种近乎无药可救的。

关于2,

国民性的问题,几乎每天都有人在谈论。而灾区哄抢物资的事,已经发生不是一起两起了。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在代表生存的物资面前,表现得像“书呆子们”那么矜持,但是必要的次序还是要维持的啊。人多不能成为混乱的借口,灾难也不应成为哄抢的理由。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混乱和哄抢是变相地剥夺了别人的生命。不是村民们故意的(我相信他们不是故意的),他们不会想这么多,他们只是简单地希望自己能吃上东西,能吃得多一些。但是抗震救灾能允许“弱肉强食”存在么???百姓的父母官何在????

懒得洗碗或许只是劳累和恐惧的后遗(我也愿意这么解释),但是能一直等待国家的救援么?国务院发布的是3个月。但是难道就这样的干劲可以重建家园么??? 我可以勉强自己相信这是勤劳的中国人在打盹。

另外师兄感言,灾区真实体会了一把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骆绎不绝的私家车队,头顶盘旋的直升飞机,几乎伴随了他们一天。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很暖,写前面那些字时候的情绪也稍稍平复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8-26215.html

上一篇:地震了~~~以及我看到的一些
下一篇:百无一用是书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