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真 做人至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a 关注人口学科发展,探讨GIS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整合。wya486@163.com

博文

对抗自然灾害的N种办法---核心仍然是钱和贫困

已有 2868 次阅读 2013-7-23 14:05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救灾, 应急, 房屋, 加固

1、进行科学预测,采取应对措施。

问题是:现有科学水平提供的预测能有多准确?

假设地质学家告诉你2年内该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是70%,你是否愿意采取措施应对灾害?假设气象学家告诉你该地区今年发生百年一遇的干旱、洪涝或高热、酷寒的概率70%,你会不会采取措施?.....

我们的科学家一般都是如此下结论,先不管结论是否准确,如此的研究结果能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吗?

 

2、根据以往灾害事件,加固或搬迁,降低或避开风险。

灾害发生后,专家一般都声称遇到了百年一遇的**灾害,并喜欢事后对灾害进行解释和推断。针对这些所谓百年一遇的东西,您是否愿意花巨资加固或搬迁?

看看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多数为土坯房,如果群众有钱,谁不愿意用水泥混凝土把房子盖的结实一些?搬迁需要土地和购房,需要更大的经济实力。

灾害多发区的偏远山区、农村,群众有这个经济实力吗?

 

3、如果科研成果靠不住,百姓又缺钱,究竟该如何防灾减灾?

 

答案只有一个:政府出钱(搬迁、加固、救灾),改善民生!

 

特别是,钱要用在群众身上,而不是投入所谓科学家和建筑商的腰包!

 

事后应急救灾,车辆上少一些领导、学者、媒体,多载一些一线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和物资,相信当地的群众自己能把物资分好、用好、管好。

 

因此,应对灾害很简单,无非就是:搬迁、加固和科学救灾。

 

少做一些事后无谓的推断和争论,事前预防、事后救灾需要多做些实际工作。

 

科学不是玩具,早日回归正道。

 

科研成果从论文到应用的路还很长很长!!!

 

 

http://news.163.com/13/0726/07/94MMKLJE0001124J.html

近年来,地震有所增多,我们该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呢?刘杰表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预测地震的难度仍很大。现在定西地震灾区伤亡严重与当地房屋抗震性差不无关系。根据当地历史地震数据,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居民则应严格按照标准修筑或加固房屋,这才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http://news.163.com/13/0726/06/94MKFHLV00014JB6.html

气象部门会不会故意压低预报温度,以避免工厂停工等影响?孙军表示,气象部门不会这样做,预报是追求准确率的,气象部门过后会对预报进行检验,有一个考评的标准,预报员都会尽量把预报做得更准确。在考评中,温度相差2℃之内,被认为是准确的预报。孙军介绍,温度主要受大的天气环境、天气系统影响,和降水比,温度的预报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也有一些不确定性,比如有云还是没云,温度差得比较多。如果报的是晴天,实际上是天空云量比较多,这样温度就会差几度,甚至差十多度。尤其在夏天,这种情况比较明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710574.html

上一篇:为何科学网争吵多于实干?是科学家突出的思辨习惯使然?
下一篇:登济南华山
收藏 IP: 1.202.200.*| 热度|

1 王泽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