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llgump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llgump First he is a person,then a man,a runner,a patent examer,is willing to be a philosopher,a writer,a poet,a cooker,

博文

我对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原则的一些理解 精选

已有 9097 次阅读 2013-4-6 17:1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硕士, 毕业论文

我对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原则的一些理解

2013-4-6

版本-1

     近一个月来,一直进行着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其间断断叙叙,论文进展十分不理想。我认为原因在于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如何铺垫,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哪些是重点,哪些该详细,哪些该简略,该追求范围的全面性,还是专业性。其实长达70页的文字内容,还是第一次遇到。我很清楚硕士毕业论文对我来讲不仅仅意味着毕业提交文档,而是自己对驾驭70页文字内容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这个意义上,它的价值大大超过毕业交差。所以我力求做到起码自己对论文文字安排的满意。

     定位于论文实际研究内容之外,我逐渐形成自己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原则的一些理解:

综述部分(第一章)应该给出后续(第三章,第四章)所叙述语言的背景知识,构建出基本的概念框架。具体表现在:在第三章,第四章出现的关键概念点首先该在第一章中出现,且被详细解释。也就是说第一章为后续做出铺垫。

第一章中下属小节的写作的一般原则:先给出重点概念布局,再给出详细别人研究内容。一来其他研究者的实际研究内容进一步解释前面的概念布局,二来其他研究者的具体研究实例可能有特别之处,该予以指出。

对于重点概念布局,一个原则是:

对于常见的,重点的,研究透彻的给出明确定义,而对于概念模糊不清的一笔带过。不求全,但求精。特别在化学领域,本着“结构决定性质”的根本定理,特定的结构特征必须明确给出,且结构和性质方面的东西可以连着一起解说。

对于其他研究者实例,原则是:

1,一般这都为自己所看文献,选出自己认为做出特色工作的详细介绍,以为毕业论文的可能阅读者提供重点提示,减轻其信息搜索负担,让可能阅读者不重复发明轮子。

2,不同研究者实例之间可能会有重复性,要避免重复介绍,重复的部分只留下一个,只写各自的特色之处,增加论文信息价值量,也可规避论文查重检查。

3,就我阅读其他研究者文献而言,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a,实际机理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定理,规律,不变的,这样的工作往往看着复杂,当然必为大牛所做,它可能提出了一种概念,介绍了一种方法,或者给出了一个公式。b,特殊物质合成的研究(在化学领域),单一的物质的合成,特殊结构形貌的合成。

     在第一章,全面介绍研究背景时。由于个人研究内容只着于一点,视角的移动的过程是由大到小。这个类似剥洋葱,最外面是宏观大局,最内是自己的研究内容。这时重点要清楚明白,重点是自己的研究内容和与自己的研究内容相关性高的那些层面,不相关的少说,甚至不说。层与层要有自然的过渡,在比较不同层面的时候,给出适当的评价,解说自己采用该层面的优势。

     我把最终论文文字的生成,看做是语言文字概念演化的过程。开始进行文章布局,给出具体重点概念,围绕重点概念,完成相应的段落,概念与概念联系紧密的,将它们对应的段落放在文本位置靠近的位置。

     如何生成一个段落?

     围绕一个概念,要问自己该段落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该段落给出什么信息?概括一个段落的话语要控制在20字内。否则你这个段落的内容必然不够紧凑,而是简单的文字排列。

     如何检查一个段落是否必要?

     上述过程的逆过程,通过阅读该段落后,是否可以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传递的信息,而且信息是否足够集中。

     段落话语的调整:段落文本力求通顺,说话不重复,指代明确,句子过渡自然。一个简单的意思,必然对应一句简单明确的句子。如果没有找到,必然是自己没有做到,而不是它不存在。

     图是最好的语言。文本结合示意图可以到达完美传达意思。

     

     与自己实际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要特别重点介绍。并给出自己的创新点,区别点。同时自己测试得到的数据解释,也可来源于这些文献内容。

     硕士毕业论文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指向。所写内容必须符合这些功能指向。

     论文语言流畅,逻辑清楚,没有语病,标点符号准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整个论文完成后,可以清楚明白知道自己那部分都写的是什么内容,每部分关系如何,逻辑上是并列还是从属关系。

     论文目录生成后,让人清楚明白发现自己的写作意图,文章结构安排,研究方案。

     在硕士毕业论文上积累实际经验,可以转移到其他文本写作中。

Tobe continue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167-677529.html

上一篇:图像分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表征上的应用
下一篇:Web of Science 检索研究项目
收藏 IP: 222.244.238.*| 热度|

4 周跃明 林耕 孙学军 曾原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