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谁咬了苹果的苹果一口? 精选

已有 12654 次阅读 2011-10-24 06:58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牛顿, 乔布斯, 彩虹, 标志, 苹果公司

寻正

科学网上有博友说苹果公司的标志是援引圣经故事,人类始祖受蛇之引诱,咬了智慧果而变聪明了,因此,苹果公司的标志就是智慧的意思。


我们翻开圣经,却发现智慧树的果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创世纪3:3,“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这里没有针对那树命名,后来,创世纪3:6,“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的丈夫,他丈夫也吃了。”也没有描述果子形状。


图一、智慧果可以有许多形状颜色,只要悦人眼目惹人喜爱即可达标


如果上述推测成真,那圣经应该写惟有园子当中的苹果树上的苹果是吃不得的,吃了必死。


苹果的苹果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就是不能跟圣经上的智慧果扯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圣经中的智慧果还有其阴暗的一面,那就是犯罪,用基督徒的说法,这果子一吃,就是人神永别,这果也是引诱之果,犯罪之果。苹果公司愿意进行这种联系吗?在美国,基督徒占了人口极大比例,这种联系,无疑是商业自杀行为。


另外一个更象那么回事的理解是联系到计算机先驱艾伦*图灵(Alan Turing),他于1954年自杀,桌子上有吃了一半的苹果。按这种说法,乔布斯是图灵迷,以此纪念图灵。且不说吃一半跟咬一口的区别,谁愿意自己的产品跟自杀与毒苹果联系在一起?


那么,苹果的苹果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必须看到,苹果公司是在数以百计千计的同样的公司中脱颖而出,一路冲杀过来的,美国没有商霸黑二代,其商业机制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即使当初乔布斯选择两块鼻涕作为公司商标,这两块鼻涕也会是发烧友的宝贝,也能达到你愿意它象什么,就是什么的境界。


作为一个公司,乔布斯必须要选择一个名字,尽管乔布斯当年在商业上雄心勃勃,他却没有先见之明,将来会做成一个商业王国,如果是那样,他肯定会多花点时间选择公司名称。他选择了苹果,据说因为他曾在一个农庄工作过,喜欢那里的苹果。


当苹果公司开张时,就涉及到把苹果商标化,苹果的确是以智慧为主题的,不过,选择的对象却是非常明确的,绝不会有误解。


图二、苹果公司最早的商标(牛顿被苹果砸头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公司最初的商标是以大科学家牛顿为背景的,牛顿被苹果砸到头,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在这个商标上还有彩虹作为背景,代表牛顿的伟大发现之一。这个商标使用了不久,就发现一个弊端,那就是太复杂了,无法缩小,因此,乔布斯找到图形设计专家加落夫(Rob Janoff)简化其标志。


简化的结果是牛顿出局,除了苹果外,什么都去掉了。在苹果本身上保留彩虹以象征牛顿的创业性。去掉原标志中的背景的一大困惑是,从形状上来说,苹果跟许多水果没有区别,比如西红柿与樱桃。为了让人不产生疑义,这个商标的发明者决定把苹果啃一口再交给苹果公司,樱桃太小,没人去专门啃一口,而西红柿啃一口会流鼻涕出来,这样,被啃一口的苹果就准确无误地证明那是苹果而不是别的水果。在英文中,啃一口就是“take a bite”,“bite”跟“byte”同音,就把电子世界联系起来了,所以这个设计成了苹果的经典。


图三、苹果使用了20多年的标志:彩虹苹果


在使用这个标志20多年后,苹果公司干脆连彩虹都不要了,彻底告别牛顿,就生成了许多现在用的苹果标志。


图四、苹果现在采用的单一色彩标志


随着中国山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许有一天大家上市场买苹果,就要叫商贩咬一口吃下去,才敢把吃剩的苹果带回家,这就是苹果的苹果在中国的象征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500300.html

上一篇:钻进大脑与眼睛里的蛔虫
下一篇:方舟子可能是孟山都在中国的推手
收藏 IP: 173.28.221.*| 热度|

34 武夷山 何宏 吉宗祥 韩健 胡俊平 金小伟 朱志敏 曹建军 武京治 罗帆 许培扬 刘洋 肖振亚 张天翼 梁建华 张涛 赵凤光 曹聪 赵新超 牛丕业 李学宽 吴吉良 孟庆仁 苗元华 王节涛 王春艳 徐迎晓 吴文志 唐常杰 汪强 gw0205 niming007 dreamworld tun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