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xian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xianlu

博文

我家的寻根故事

已有 651 次阅读 2024-12-10 16:33 |个人分类:人文情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家的寻根故事

----故乡的前世今生暨海峡两岸乃至海内外宗亲寻找

路子显

2024.12.10

一.故乡沧桑

我的故乡在九龙,不是在香港九龙,而是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九龙镇原名栗头店,位于今阜阳市颍州区和临泉县交界处的阜临公路两边。故乡就在九龙镇辖区东北角,那里有两个路庄;一个是小路庄,另一个是大路庄;我的出生地是小路庄。小路庄的历史大约有280年,从清朝、经中华民国直到现在,3~4个姓氏人口此消彼长。目前三个姓氏总人口360余人,各姓氏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路氏占74%;李氏占22%和孙氏占4%

小路庄路氏分两个部分,均是两位山东移民兄弟的后代。他们来自山东济南府南八里路家营(当时地名)。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可能是在1730~1760年之间完成迁徙任务的。起因是淮河流域洪水横流,民无居息,死亡众多,田地无人耕种。上面钦令:路氏兄弟四人中两位年长者离开山东迁徙到当时的江南(省)阜阳县西60里修理庄,后改名路家湾,就是现在的九龙镇大路庄。兄弟二人共同居住在大路庄年久,共置土地五顷余。随着人口增加,兄弟各立门户。长兄7子一部分留大路庄,其余迁徙别处。二弟3子,长子迁龙王堂,次子迁小路庄,三子留大路庄。因此,最早在小路庄开枝散叶的是路氏来祖二门子孙。

我是来祖长门后人。由于一代一代分家,土地分得越来越少,不知道哪一位祖先搬到目前属于界首市代桥镇的张老渡口。如果把路氏长门来祖作为山东移民阜阳的一世祖,根据目前已经找到的路氏来祖二门一脉部分家谱推算,可能是我的三世祖或四世祖从大路庄迁徙到张老渡口。由于在张老渡口仅住1~2代人,在那里很可能是给地主家种地。直到我的高祖(五世祖)在小路庄买了韦家土地,又从张老渡口迁徙到小路庄,与路氏来祖二门次子后人汇合,形成现在小路庄的主体人口。

最早的小路庄有一个围沟,形状像一个后背向北、开口向南平躺的大写字母E,把村庄分成两个区域。东区宽一些,挖一个长方形池塘堵住宽阔的出口,左右各留一个狭窄的路口;西区沿著E字一边向东挖,仅在西区东南角留一个小出口。东区像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半岛,西区像正方形半岛;东区面积是西区的2倍。250年前,东区有路氏来祖二门后人居住;西区有孙氏和韦氏生活在一起。韦氏住西区东半部分,孙氏住西区西半部分,形成路氏、孙氏和韦氏三姓氏鼎力的小村庄。200年前,东区迁入李氏,与路氏来祖二门次子之后人居住在一起;西区不变。130年前,我的高祖(五世祖)携后代迁入西区,韦氏迁出;那时东区来祖二门次子后人已有两支迁徙到别处,其余不变,形成路氏、李氏和孙氏三姓新格局。随著人口不断增长,部分东区路氏和李氏后人纷纷迁出,到东区以南80米定居;由于来祖二门次子后人众多,另一部分迁到西区以南80米定居;两边房子均坐北向南,都在房后挖一条长方形池塘;60多年前,我这一支来祖长门后代因人口增加大部分迁出西区,在西区围沟西边定居。

19758月大洪水(简称“75.8”)之前,小路庄的姓氏和居住格局基本定型。有两眼历经大约二百多年沧桑的砖井,一眼位于东区东南角路口外,供东区居民吃水;另一眼位于西区西南角围沟内,供西区居民吃水。“75.8”以后,原小路庄房舍全部冲毁,两眼井被污泥填平。根据上级指示,全体迁移到原村庄百米以南的农田里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七十年代末我离开故乡到外面读书,那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是低矮的茅庵和土墙草房,我认为应叫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早期的新农村原型。

随著我离家求学和工作的曲折路越走越远,从故乡到县城和省城、回阜阳工作又出发到京城、去海外辗转纽约、费城和巴尔的摩,再回国工作并定居京城;回到故乡的频次越来越低,每次回故乡,都能看到新变化。交通从下了阜临公路就走在回家的土路上,逐步发展为砂礓路、水泥路;到了新世纪,实现村村通工程,水泥路可以到达3/4的居民家门口。住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茅庐草屋,到八九十年代的砖瓦房,再到新世纪的混凝土结构2~3层小别墅。照明从上世纪家家点煤油灯到新世纪户户用电灯。通信从上世纪全村没有一部座机电话到新世纪家家都有手机;过去真是“家书抵万金”,靠邮政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一封家书,现在拨通手机号码立即沟通信息。吃水从上世纪早期的两眼砖井变成上世纪末的大多数家庭使用压水井,再到新世纪每家都有自来水。生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绝大多数人饿肚子,主要食物来自甘薯和玉米;到八九十年代小麦成为主粮,甘薯和玉米只能作饲料,多数人能吃饱饭;到了新世纪,除了主粮小麦以外,肉类、蛋类、鱼类、蔬菜和水果等副食也逐步上了村民的餐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在故乡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46年来,故乡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提速,少部分青年通过考学和参军离开故乡,大部分青壮年去沿海城市打工。如今故乡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10岁以下的儿童和少部分留守妇女,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喧闹。目前国家正致力于乡村振兴,怎样才能实现故乡振兴一直在我脑海里缭绕。

 

二.寻找两岸宗亲

1.长门宗亲

如果从来祖长门(一世祖)开始,我是第九代。根据父辈讲述的家族故事,长门有一位后人在清朝考取功名迁徙到江西南昌周围做小官(镇长),不知他在江西传承到第几代,分布在何处。

    长门第八代宗亲有一位曾经在黄埔军校第三期和第五期任教官,解放前让其妻和子先期赴台,不知其子在台湾传承到第几代,分布在何处。

    目前我所知道的长门宗亲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和颍泉区闻集镇。因为没有找到长门家谱,所有宗亲分布尚未知晓。

2.二门宗亲

   根据已经找到的来祖二门一脉部分家谱,已知二门宗亲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临泉县谭棚镇和颍泉区闻集镇,以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和淮滨县之间的马洼(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待考)等地。二门宗亲在这些地方已经传承到10~13代。由于二门家谱尚未找齐,尚未知晓其余宗亲分布何处。

如有源自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大小路庄(清朝地址:江南省阜阳县西60里修理庄,后改名路家湾,现在地名为大路庄)和山东济南府南八里路家营(清朝地名,现在地名未知)路氏四兄弟后人看到此文,请联系,联系电子信箱:luzixian@hotmail.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114-1463713.html

上一篇:甲子吟
收藏 IP: 120.244.140.*| 热度|

3 汪运山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