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前,我曾写过一本书叫《斯瓦尔巴密码》,是关于我对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动植物以及地貌环境描述的博物笔记,而关于以下文中所描写的这种植物,书中是没有的,原因是成书的时候,我对这种植物还没做过深入些的研究,今后再版的时候,可以把近几年的新发现加几篇长一点儿的文章进去以补遗,而现在则无暇顾及。下面这则小文是对这种植物最初观察时的记录,以防忘记,故放在这儿——
抗冰船航行在斯瓦尔巴群岛海域
2015年7月3日是我该年度进入斯瓦尔巴群岛的第9天,到达主岛——斯匹茨卑尔根岛的西侧。上午10点钟,抗冰船停泊在北纬78°31′东经12°52′附近。船长通知,可以在中午去我昨天同探险队长绰斯·杰克森商定的一处地点登陆下,那是“奥斯卡二世地”的一处植物观察点。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北极的这一地区已经非常暖和,在无风的时候,中午时分的气温能达到5-7℃,我们的这处锚地现在风平浪静,船能稳稳地泊在水里。负责登陆和安保工作的探险队长指挥着他的伙计们把冲锋舟放到水里,我们就接二连三地走下旋梯,一脚迈进冲锋舟里。我们驾舟登陆的位置是座雪峰下面一处凸字形的海滩,这里有发育着完好植被的极地苔原,刚刚融化的冻土踩在上面感到异常的松软,有的地方已经塌陷下去了,在地表露出一个黑洞洞的大窟窿,好奇的同伴朝那个大窟窿里张望,冷风习习,隐约可以见到白色的冰层。原来,20公分厚的冻土下面,仍旧是冰封的世界。
斯瓦尔巴群岛奥斯卡二世地的一处北极苔原
接近中午的时候,太阳果然露出头来,阳光把北冰洋上那些铅色的乌云都暂时挤到西边的天上去了,身上开始有了些许暖意,让我们暂时得以舒缓下筋骨。同伴们开始在苔原上散开,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我留意观察这里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状况。无茎蝇子草、挪威虎耳草开着一丛丛漂亮的粉红色小花;雪毛茛、北极罂粟、雪线葶苈所拥有的黄色花也竞相开放。看起来,这里和群岛其他地方的植物没什么两样。
在北极苔原上盛开的雪毛茛
忽然,我在一片厚厚的苔藓层上发现一截灰色的,食指粗细、呈圆筒状的东西,我把它捡起来,掂在手里,分量轻轻的,原来是一截干燥的、残存着些许树皮的木头。树枝?!这里怎会有树枝呢?谁都知道,这里的苔原已经接近高等植物所能生长的极限纬度,草本植物长到10公分高,已经算是个巨人;仅有的木本植物是1到3公分高的极柳,但那是“极其特异化”了的灌木,因为它的匍匐茎纤细得犹如一根铁丝。难道是有人从别的陆地上带过来扔在这里的?这段树枝两端的“茬口”自然且粗糙,根本不像是人弄断的样子;从残存的树皮看,也不会是从漂木上脱落下来的(西伯利亚森林中倒伏的树木会随着洪水冲入北冰洋,海流会把它们带到极地核心区的岛屿上,变成海滩上搁浅的漂木,由于海水的长期浸泡,漂木是没有树皮的),难道这岛上还能有如此“粗壮”的树?
北极的漂木是没有树枝、树杈和树皮的
我低着头,在厚厚的草甸子上努力地搜寻,特别是那些有可能长出木本植物的地貌,如沟沟坎坎的侧壁上,冻土包背风向阳的一面......忽然,我看见一处坡地上有几片豆瓣大小的圆叶子,特别像常见的极柳,又不完全像,但从其特征看,也应该是某种杨柳科的木本植物,也就是说,这些趴在地上看似貌不惊人的小小圆叶,居然是真正的树叶!
普通的极柳
眼前的植物长势非常旺盛!因为普通极柳也有可能因营养充足和生长环境良好而长得很强壮,在形态上会与平常的植株有所不同,我努力辨认起它的特征来:叶片与极柳近似但大得多,直径在1到1.2厘米之间(这里极柳的在0.5到0.7厘米之间),也厚得多,呈灰绿色,表面被白色的柔毛(而极柳的叶子是光的),叶背呈灰白色,最奇特的是它的叶脉呈现出明显而深邃的网状。我循着这些树叶生长的方向拨开下面松软的苔藓,啊,看到了,原来这些树叶的叶柄和短枝都长在苔藓层下隐藏着的树干上,树干虬劲光亮,贴地而生,匍匐前进,开枝散叶。这是我几度北极考察以来,第一次在北纬78°以北的极地核心区,见到真正有树枝、树干的树!按捺住喜悦,我测量并记录下它的相关数据,并从它不同的方向、器官以及生境角度拍摄了影像资料。随后,我又搜寻了附近的其他地点,没有再见到另外的植株,看来这种植物在这里为数不多。
生长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的网脉柳 Salix reticulata,画面左下角是普通的极柳
“树”的发现,让我对极地核心区的苔原植被有了更新的认识。到底是什么树呢?柳树(泛指杨柳科柳属的一切物种)是肯定的了,可到底是哪一种柳呢?回到船上,我翻阅了图书馆里所能找到的有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斯瓦尔巴群岛的各种植物志和图录,根据文字和绘图所描述的特征,终于检索到一串闪亮的拉丁名——Salix reticulata,原来是网脉柳!一种生长在极地苔原和亚极地高山上的柳属灌木,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冰洋沿岸,这个群岛应该它分布的最北限了。
2019年,我们的北极野外工作地点已经延展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部海岸。8月6日,我来到了当年阿蒙森考察北极的出发地——素有“北极门户”之称的挪威城市特罗姆瑟(北纬69°东经18°)。
特罗姆瑟大桥,对岸的白色建筑就是著名的北极大教堂
在短暂的工作休息期间,我有幸乘缆车参观了该市的一处著名景点——费耶赫森(Fjellhesisen) 的山地观景台。这里能俯瞰整个城市和大峡湾。观景台所在的山头平坦而浑圆,这样的景观,几乎都是在第四纪冰期时,被厚重的冰川刮擦而形成的冰蚀地貌。山顶的海拔高度有500多米,长年刮着冷冽的风,表面覆盖有极薄的冻土,匍匐生长着仙女木、矮桦等顽强的极地植物。忽然,一丛豆瓣形的灰绿色叶子进入到我的视野。啊,原来是你,我的老朋友——网脉柳!虽然匍匐在地,却依旧精神饱满而美丽......(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生长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网脉柳,叶片上的柔毛明显比极地核心区的同种少。
特罗姆瑟市一角,对面山顶上的观景台附近生长着网脉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