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科学、趣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pzhan

博文

中医、西医和耳鸣

已有 5034 次阅读 2010-7-4 13:49 |个人分类:随想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医, 耳鸣, 耳蜗, 耳蜗核, 听力损伤

      小时候不知是哪位好心的大夫说我患有慢性鼻炎,中成药一吃就是十年,后来还是在上大学时,在庐山生活了两周,无法吃药,“鼻炎”竟奇迹自然而愈。最近遭遇过敏性鼻炎,经咨询医生,才明白年幼时已有这毛病。伴我十年“霍胆丸”的药味仿佛又要我来几个喷嚏。

       妻子对于中药的“无副作用论”笃信不已。十年前她犯过一毛病,中草药一吃就是两年,吃足了“苦头”。她就像神农尝百草,一味一味地尝下来,始终没见效果。后来到了上海,换了医生来了个“中西医结合”,那毛病才慢慢地好起来。

       二十年前,我的母亲患了胃病,请了当地著名的老中医。我按照他的指示,取流动的河水,在药罐之间舀99次;一边舀,一边流泪,然后开始为母亲煎药。折腾了几个月,母亲后来被诊断为喷门癌晚期,不得不做全胃切除术。母亲后来不治,舀水99次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等我长大成人,由于久病成良医,也拜公费医疗所赐,每次到医院,不是先报告病情,而是先要求医生开什么药。这种习惯使我来美国后遭遇了“看病难”。因为医生要看病人经诊断或者经化验后下药;在药店,没有医生的处方,绝对不可能买到处方药。就算是你知道你的药能治他人的病,用你的药去帮助他人,此番好心却构成违法!

       虽然中医说不清耳鸣,中医最易治的也是耳鸣。在许多中医文献里,耳鸣既是无关紧要的病,或是其它病的病征。

       五年前我有一论文幸被有百年历史的比较神经外科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接受。由于该文涉及几个来自脊髓背根通向耳蜗核(听神经到达中枢的第一个神经核团)的神经通路和耳蜗核内微回路;此通路本来与包括听觉的多感觉的初级整合有关,使人的听觉系统与任何其它声音处理机器有根本区别。这一系统让我联想到与头颈部感觉有关的耳鸣。我也了解到,颈部针灸能够消除耳鸣,因而迫切想在自己的论文中加进一点老祖宗的功德是为研究背景。检索发现耳鸣在中医中的界定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开始,就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术语。提了几千年的耳鸣与现代耳鸣的研究完全绝缘。两年前,因为听力损伤和耳鸣是伊阿战争第一大病源,我有机会参加一个耳鸣的研究项目,对耳鸣有了更多的了解。耳鸣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现象,涉及众多的脑内结构和化学本质。耳鸣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病理现象,在中国至少有三亿人有耳鸣体验。耳鸣分型细分下来其实也很复杂,有些是中枢性的,有些是外周性的。中枢的耳鸣可能涉及一些与经典听觉系统、传递声音信息无关的神经结构,例如腹隔核;而外周性耳鸣,可能涉及耳蜗毛细胞的形态、以及支配头颈部的外周神经,即所谓体感性耳鸣。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目前对于任何一种耳鸣,尚不知它发生的确切神经回路和生理本质。相对其它研究领域,国际上耳鸣尚处于一个非常初始阶段,几个做得好一点的专家尚未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对于这样复杂的病理现象,中医似乎把耳鸣一律归于“肾虚”。

       中医不科学最基本的地方就是对病情的界定。由此而来治疗也就“模糊”不清。表面上,中医有一些原则,如某几味药能治疗这个或那个,实际上中医师治病实践成了最原始的临床实验:每个疗程换几味药――没完没了地换,没完没了地试。只要你有耐心,只要你有对它没有好处也无副作用的信心,只要你一不怕苦二不怕涩什么怪味都能忍受,只要你有财力,只要你有时间对贻误治疗时间在所不惜,只要医疗保险公司不干预。由于病人对中医的盲目、绝对信任和狂热,中药的许多所谓“效果”,实际上发挥的是所谓心理“安慰剂”作用罢了;在相当的程度上,中医药处于劳而无功的无谓状态。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首发于博客中国:http://www.blogchina.com/20051231111049.html

   

本文自发表以来在海内外广泛转载与讨论,重贴有改动:

 

新语丝: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zhongyi45.txt

中华网: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142/01/73/9_1.html

万维论坛:http://bbs.creaders.net/health/bbsviewer.php?trd_id=361411&language=big5

新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823d30100937a.html

医学捌号楼:http://www.med8th.com/humed/6/20060715zyxyye.htm

肝胆脉 论坛百科 http://www.hbvhbv.com/forum/thread-584721-1-47.html

聚友博客:http://blog.myspace.cn/e/403206372.htm

医学评论网:http://www.yxpl.net/index.php?action=view&tid=644&PHPSESSID=922064b4a5d81224da2f20da60465351

人人网:http://page.renren.com/note/427845590?pid=600002131

MACD技术分析论坛:http://bbs.macd.cn/thread-984054-1-1.html

http://artemicrophone.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_42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19784010004ld.html#commen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7058-341090.html

上一篇:人的手指长度与性取向
下一篇:“精子移位说”--解读男性的隐秘
收藏 IP: .*| 热度|

2 任国鹏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