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两个个新闻:“2016年研究生生源大战提前打响”,“研究生扩招生源不足部分单位或面临洗牌”,就隐隐约约的想到下述这些东西。
自己出生在80年代中期,好像那时候出生的人很多。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应该是90年代初,基本上一个大队的孩子都在大队的小学里上学,每班50多人,有4个班左右,并且还经常出现有学习不好的,留级的现象。平常一起娱乐,如夏天村头沟里逮鱼,冬天,早晨5点多左右,上小伙伴家,打着手电筒,提着自制的烧炭的小铁桶,喊他们一起去几公里之外的小学上早自习。到90年代末的时,当时上初中就很难,上县城的初中更难,由于自己学习不好,只能在乡里的五里中学就读,初一年级有八个班左右,距离县城有一段距离,距离家也很远,一个周末回来一次,很多学生都住校,带点馒头,然后在大伙里哈下,还有饭票,用粮食和钱都可以换,一顿饭五两票就可以吃饱。
等到00年代初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上高中名额是有限的,大多数在县城上,考不上的话,需要交高价费,并且还只能去普通班。高中的时候好像是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回家发现村里的小学规模越来越小,大队的里的两个小学也合并了,且有的家庭的小学生开始去县城就读。等到00年中期自己上了大学,一学期回家一躺,对于小学,一个年级甚至就一个班,一个班就有20来号人,甚至有些地方的乡下小学直接倒闭,集中到县城的私立小学就读。自己以前所在的初中,逐渐开始萎缩,县城的初中每年到招生的季节,分配指标,到乡下招生,不论成绩好好坏,都要。
90年代末期的时候,乡下小学开始缩微,进而消失,小学生开始向着县城聚集;00年代初期的时候,乡下初中开始萎缩,向着县城聚集,学生不管好坏,都集中到县城读书;00年代中期左右,高中的学生出现紧张,并且都集中在县城的一个两个比较好的高中。到2010年左右,慢慢感觉,地方性的大学,生源开始紧张,特别是地方学院没人去读了;到了2013年左右,感觉现在研究生好读了,并且大家考的研究生都是很好学校的,出现研究生扩招生源不足部分研招单位或面临"洗牌"饿现象。最近慢慢发现读博的也容易起来,并且很多学生非985不读,不是是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前几名不读,并且在这个目标下,大部分学生真的又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图1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数
注:中国存在两个婴儿潮,即出生高峰,一个是60后(1961-1972),一个是80后(1981-1992);70后和90后以及00后是出生低谷。中国的新常态,源于60婴儿潮即将退休,90后生育低谷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期间,这种人口世代的更迭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经济,是方方面面的。
随着80后出生高峰,依次进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以及博士阶段,使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博士招生规模,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都超常规发展。但是随着90后以及00后生育低谷依次进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以及博士时期,由于现在的学校规模和师资是按照80后出生高峰设定的,使得现在上学,读大学,读研读博越来越容易,学生越来越成为一个抢手的东西。同时伴随城镇化,出生人口减少使得人口急剧聚集,使得差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研究生博士院校以及使得不那么优秀的老师面临生存的危机。我们的学生的人力资本越来越高,我们越来越需要不了那么多老师,需要不了那么多教育人士和科研人士,需要不了那么多学校,在人口世代更迭的背景下,学校应该是逐渐缩小规模的行业,老师的饭碗越来越不好吃,但是医院却相反。
如今中国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还是80后出生高峰居多,如今中国的教育还在享受80后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等到90后和00后出生低谷的到来,这种红利会慢慢的消失,此时教师这碗饭并不一定好吃。2015年以后,80后出生高峰陆续博士毕业进入高校,由于退休年龄的延迟,60后出生高峰短缺无法退休,中国的高校师资会在短期出现过度饱和,同样教师的饭碗不好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