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或者农村金融制度是否配给扭曲取决于二个方面,一是农民是否从农村金融市场贷到钱,二是农村金融市场是否贷错人。前一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民不愿意从金融市场贷钱,二是农民从金融市场想贷款,但贷不到。后一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贷到钱但不能致富,即不知道如何用或者胡乱用;二是钱大多贷给有钱的、有技术的以及村干部等人,造成收入差距。
一、农民从金融市场不愿意贷款的原因:
1 无知识下,感觉贷款麻烦:需要担保和抵押,即需要找有编织的上层人做担保,需要属于自己的可以变现的物品做抵押,找资产评估公司,找第三方签订法定合同,对于不识字的农民,对于连存款都找人的农民,这是很麻烦的。
2 亲戚借款相比银行贷款更有效,手续简单,且银行贷款无利率。一般大多农村借贷,都是基于血缘的借贷,就是向兄弟姐妹,姑表姨舅等借,这部分借款不需要任何成本,不需要任何还本付息,源于乡村的熟人社会和血缘社会,亲情典当了利率,就是亲情和人性就是和等价为利率。
3 压根就不想贷款。即一般的建房、娶媳妇、受教育以及看病,几乎自己都可以应付得了,一般绝症,几乎大多选择等死或者稍许看下(一般对于上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和小孩除外),但不会认真的,最主要是自己不愿意投资,因为投资是最需要大钱的,为什么不愿意投资(养殖、建厂以及做生意等,一般处在城郊的农民可能选择建厂、养殖、种植以及做生意,可能会选择投资,因为外界强迫其必须对经营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如传统害怕风险,现在热衷风险投资,因为城市为风险投资量身打造一套风险化解制度),源于大多数农民一个求稳和害怕风险的心理,就是其宁愿干一天活,给一天钱,干一个月活,给一个月的钱,就是宁愿稳定的少赚,也不愿意把已经赚得钱,再赔血本,赔进去,因为这是其几十年的累计的钱,当然深层次的挖掘原因,源于,农民投资没有风险风险,为农民投资保险的工具,这种工具是能够保证农民投资只赚不赔,或者是少赚不赔,所以在没有投资保险下,现在最典型的农民投资是方式,就是存款,而银行存款,能做到的也就是只赚不赔(当然是政府有意的剔除通货膨胀,不包含通货膨胀,政策的存款行为应该是具有只赚不赔的性质)。
二、想贷款,但贷不到的有二方面。
1、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没有合适的担保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一般大多数农民唯一拥有的可以抵押的就是宅基地,但是一般很少贷款用宅基地的,因为其还不可以买卖。即使有,也是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存在。对于担保人,一般来说现在的担保人,特备是个人贷款的担保人,一般政府部分的在编人员,即公务员之类的或者企事业单位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部分。一般找不到担保人,主要原因:一个是不认识在编人员,二是认识,但在编人员不愿意为其担保。在编人员不愿意担保源于:一是怕贷款人将来没能力还钱,就是没有未来稳定的现金流,二是贷款人不误正业,贷款的钱可能用于消费,而非有用的投资。
2、源于不知道如何贷款。就是没有文化,贷款的程序不了解,需要什么东西,或者如何进行担保,如何抵押,找谁,上哪个部分。
一、穷人贷到钱,但不知道如何用,或者用于不务正业上。
即使农民贷到钱,但贷给了没技术和知识的农民,其没有合适的经营头脑或者合适的保险举措,即其没能力使得这部分资金增资,也不能给农民增收带来作用,这就需要采取其他相互配套的措施,就是打组合拳,配套拳。如加以指导、培训以及其他技术和知识上的指导。但是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农民是很少能获得贷款,即使贷到款,要使得这部分资金增值,这部分农民增收,也需要政府的专门指导和培训,使得这部分资金有效率的利用。或者把这部分钱贷给不务正业的人身上,那更是金融制度配给扭曲。
二、贷给有技术、有能力、有关系、有地位以及村干部上,会造成收入差距拉大。
这部分虽然能够使得其增收,但是会加大乡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就是有钱的人越有钱且越容易获得钱,没钱的越没钱且贷不到钱,一般情况下,没钱的、没人的农民贷的钱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大多数农村能够贷到钱的是有技术、有能力、有关系、有地位人。但真正需要钱的是那些没钱、没关系以及没能力、没地位的人。要想让没钱的、没人的农民获得资金,就需要政府的专业政策,就是外部力量,靠市场自发作用,资金都会跑有技术、有钱、有地位以及有关系的人手中。
总之,农村金融制度的扭曲,实际金融制度是为有钱人量身打造的用于赚钱的工具,现在还不存在为农民量身打造的赚钱工具,源于制度上或者穷人本身造就其身上存在一风险厌恶的心理,即是宁愿不赚,不希望赔本,宁愿少赚,也不希望血本无归。现在还有一个大家忽视的问题,就是现在不是金融制度如何造就城乡差距或者三农问题的未解,而是农民从心里就不想贷款,这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仔细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