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则有关研究生待遇的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中国人民大学设固定助研岗位 博士生月薪最低800元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0/212190.html
50多家研究生院代表呼吁大幅提高研究生待遇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0/212211.html
重庆大学校长呼吁:让博士生活得更“体面”些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0/212320.html
笔者不知道,现在在国内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每月需要多少钱,但在北京800元是绝对不够的,浙江大学的2500元津贴在杭州也许仍然入不敷出。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笔者曾在国内读过硕士,当时因为已有一定的工龄,所以助学金是就学前工资的百分之九十,虽然比大学毕业直接来上学的同学多,但仍然无法养家糊口。
后来到美国读博士,有全额奖学金,除了不用缴学费和有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一开始时每月可以拿到1000美元的津贴(stipend),主要花在住房上。
那是1990年代初的水平,现在肯定水涨船高,我曾就读的学校的每月津贴应在2000美元左右。如果一对小夫妻同在一个学校上学,住学校的宿舍等于获得额外补贴,又不用缴税,即使在纽约曼哈顿生活,水平也是相当不错的(纽约四口之家的贫困线为年收入26000美元)。
学校之间为了争取好学生,往往会提高奖学金的津贴部分。比如,一个朋友的小孩近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念书,拿的津贴就超过每年20000美元。
两相比较,结论只能是:国内任何学校在竞争好学生方面没有经济上的优势。
美国的大学知道,从经济角度出发,招研究生远不如直接招博士后来得划算,因为加上学费等,花在每个研究生身上的费用与给博士后的工资相差不多,而博士后一般用起来更得心应手。但是,培养学生是大学对社会的承诺,维系着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大学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问题在于,在中国研究生待遇与国际“接轨”之前,入学研究生的整体水平不可能与那些前往美国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水平“接轨”,不仅“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居向美国大学输送博士的本科院校前两位”将不再是新闻,而且更多的国内的知名大学在这一榜单上的名次将往上移,“人才外流”也将难以扭转。
当然,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如果哪所大学觉得以现有的财力不可能招收那么多的研究生,那就减少招生人数。如果哪所大学认为有必要“大幅提高研究生待遇”,just do it。
一旦“提高研究生待遇”成为国家行为,更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学教师的待遇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