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的私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曹聪 曹聪的博客

博文

从海归自杀想到海归难以适应国内的研究环境

已有 9747 次阅读 2009-10-29 01:31 |个人分类:留学海归|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9月17日,海归博士涂序新从浙江大学一幢大楼的11楼纵身一跃,抛下了妻子和不到3岁的女儿。此事发生时,他从美国海归仅三个月。
 
  无独有偶,10月22日,湖南大学为“非正常死亡”的海归南方圆教授举行了追悼仪式。从密西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南方圆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学习和工作,海归才一年。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两个学术前途颇为光明的海归如此结束他们年轻的生命,人们不得而知。据说涂序新和南方圆都患有忧郁症。但是,涂序新在研究之余,“也喜欢游泳、慢跑、打网球、看电影,还喜欢和研究组的人一起踢足球。”9月11日,也就是跳楼前六天,他还递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但是,涂序新在遗书中指责国内学术圈“残酷、无信、无情”。这引起了笔者对海归如何适应中国学术环境这一问题的严肃思考。
 
  任何一个新入行的科学家,都需要几年时间来组建研究队伍、招收学生、申请并获得研究经费、形成网络和开展研究工作。由于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这些努力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他们认识谁。对海归而言,国外资历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关系更重要。
 
  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至少要化五年时间,其间,留学生与出国前所在的单位的关系会变得不那么紧密,他们的导师也可能退休了。涂序新在美国西北大学读了六年博士、做了两年博士后,而他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在浙江大学没有任何关系。而南方圆与湖南大学的关系估计也才开始,认识的不少同事不多。也就是说,他们回国后面临着缺乏专业或社会网络的支撑。
 
  另外,海归往往较难很快适应国内的研究环境,并不得不参与各种在国外无法想象的活动。在某些情况下,海归难以生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中国的游戏规则。而在诸如对科学不端行为的处置等方面,国内完全没有游戏规则可言。
 
  由于处于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人数较少,海归很可能面对找不到同行分享信息、讨论问题、寻求帮助的“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还来自于学术评价过分注重短、平、快,不允许失败,前瞻性思考不是研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海归在海外时所经历的追求重大突破而不是小打小闹的氛围截然不同。同时,对海归和没有留学经历的同行的评价是否一视同仁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涂序新对海归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他承认没有听从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结果,不仅断送了这个完全有可能在事业上蒸蒸日上的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而且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并给家庭带来了不幸。
 
  诸如此类的例子警示那些有意海归者:在你们做出职业乃至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时必须三思而行!
 


聊聊“海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1-265844.html

上一篇: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的三大特点
下一篇:涂序新 张纯如 钱学森
收藏 IP: .*| 热度|

13 简小庆 李侠 刘进平 王德华 陈中红 吴飞鹏 陈安 李宁 关法春 苗元华 蓝劲松 贾伟 盛弘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