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杨远帆
美国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神经外科
摘自接受“菠萝科学”采访文稿
目前在美国各家大学医疗和医疗中心里,接诊的中国患者数量都逐年增长,甚至逐渐超过东南亚、中南美、中东等传统国际患者来源地。
除了一部分家庭是来美国待产生育等,大部分是肿瘤或慢性病患者来美寻求新的治疗方案或者参与临床试验。前段时间有位国内母亲将自己带孩子来美国St. Jude儿童医院治疗肿瘤期间,受到的各方面关照的经历写成故事,引起很大反响。
的确,很多患者在赴美就医前,已经辗转国内各家医院,再到美国经历完全不同的就医模式,发现带孩子的家庭可以住在医院附近的免费公寓(公益赞助),门诊上每位患者都有预约不用排队,门诊后会收到医生寄来的信沟通检查结果和下次就诊,往往会认为美国医生(和医疗团队)对患者在沟通联络、就医安排方面贴心很多。很多人会觉得,美国医生更关心患者。
但在我看来,“中国和美国医生谁更关心患者”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对比价值。
实际上,美国就医体验普遍较好是一种市场化竞争导致的必然结果。美国经济通过不断转型,医疗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已成为了一项主要的经济支柱。例如在我工作过北卡罗莱纳州德罕市(Durham)、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市,传统的卷烟、钢铁等产业由于利润率低,早已转移到美国境外,而两座小城都在世纪之交的转型中发展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医学城。
美国的临床诊疗、医药研发、生物制药等行业已经逐渐超过航空制造,成为收益率最高的行业,每年赚取大量外汇。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医生在诊疗时直接向患者收取巨额医疗费用,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和不信任,每多做一些检查都会让患者怀疑是否有逐利之嫌,这也就是国内在医疗市场化之初遇到的局面。这种医生(医院)对患者的直接收费,必然将导致利益纠纷和信任减低,让老百姓感觉就医类似于一种买卖,治疗结果不佳时更加会怪罪医院。
美国为了医疗产业的良性发展,将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Medicare/Medicaid)引入为医患之间的第三方。医生在完成诊疗后,直接根据工作量(各种诊疗、操作、手术、检查都有对应的价码)向保险公司收取诊疗费(常常狮子大开口),但患者只需要支付固定的少量费用Co-Pay,例如门诊一般10-15美金(类似于固定的挂号费),这样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医患之间的直接金钱交易。
对医院/医生来说,只要吸引足够多的患者(不论患者有没有经济能力支付),都完全可以在诊疗后从保险公司那里赚取巨额的费用,因而吸引本州患者留在本地就诊就成了医院最大的经济动力。
例如我所在的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医院是美国第二大重症中心Trauma Center,每天收到近百位创伤患者,许多重伤员抵达时既无姓名、也无身份,哪怕有一线希望,也是不惜代价地投入资源、手术、治疗,即便患者最终不治,医院不但不需要担心无人缴费,反而通过向保险公司收取的治疗费用,逐渐改善医院软硬件环境(美国许多新建的医院硬件条件舒适敞亮,十分宜人,完全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医院),雇佣更多辅助服务人员,从而吸引更多患者,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发展扩张。
也因为有保险公司兜底费用,所以在美国做医生相对单纯,因为医生只需要一心思考如何最佳诊治、帮助患者,而不用思考费用或者省钱。在这种收费体系下,医生多做一些诊疗和检查,患者并不多付费,反而会更高兴。因为患者不论每年是否就诊,都已经缴纳了巨额的保险费(普通商业保险每年数千美金),只有去就诊,才能将缴纳的保险费“赚回来”。
有精算师计算过,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交保险费的方式来支付医疗费用,实际上支付的费用要远高于单次就诊时直接支付诊疗费,但是以保险的方式来支付,却大大降低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降低了患者就医时“被打劫”的感觉,更加信任、感谢医生提供的帮助。
另外一方面,美国医生在医学院、住院医期间受过大量医患沟通方面的培训,对于如何获取患者信任有一套标准的教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职业行为”。例如遇到有医患之间的不解和矛盾时,美国的培训通常会要求医师坐在患者床旁,与患者目光在同一水平上谈话。因为连医学生都知道,当你坐下与患者谈话时,患者会感觉你给予了多一倍的时间。而医生站着谈话时,患者会感觉医生急于离开,不愿倾听。这都是一些标准化的职业行为。
而目前国内缺乏通过保险网络将患者留在本地就医的体系,导致出现“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矛盾,导致顶尖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普通社区医院门可罗雀。
在大医院里,门诊患者数量巨大,诊疗收入不高,医生对于吸引更多病人没有积极性,所以不会千方百计思考如何改善患者体验。
患者在国内就诊费用实际很低,但蚊子腿也是肉,自己付钱,不论多少也是要考量的,更何况有些患者拿不出医疗费,就导致更多矛盾和对医生的不信任。
总之,美国和中国就医体验差异,不是简单因为哪儿的医生更关心患者,而是整个医疗体系,尤其是支付体系不同决定的。中国很多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和同理心其实很强,甚至会想着用各种方式帮患者省钱。希望大家多一点互相理解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