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迎波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ychan 学医的,知道很多病治不了;做科研的,发现真理很难找......

博文

金秋,大海,抓螃蟹去!

已有 13959 次阅读 2011-10-14 12:3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螃蟹, 生态, 大海, 金秋, 大自然


九月底至十月初我去华盛顿州的Stevenson参加国际眼科毒理学会(ISOT),忙里偷闲和朋友们体验了一下海边抓螃蟹,严格说是捞螃蟹——在海水里一捞一堆,很好玩。

 

会场临近的机场是OregonPortland,那儿靠近太平洋,九,十月正是抓螃蟹的好季节。各位别误会,咱不是公费旅游,只不过是利用开会前夕,自费去海边玩个大半天。至于开会嘛,咱还有个30分钟的演讲呢,工作上是含糊不了滴。咱是先弛后张,革命生产两不误  

 

平时我说出去开会一般无人理会,这回一提到可以去抓大把的螃蟹,OMG,引来了嘴馋的朋友们吵着要跟去,说要亲自去“五洋捉蟹”以饱口福。八字没一撇就议论怎么吃怎么带回来。从美国中部的St. Louis飞到千里外海边去吃顿螃蟹?疯了吧?完全没有经济头脑 !我摇头,我提醒,我讲经济,我讲成本……统统无效,朋友们说你不要考虑钱,带大家去就行了,再说抓螃蟹人少了不好玩,都跃跃欲试着呢!

 

木法子,只好答应了。朋友们连夜配合我的日程定机票,还孝顺的连同父母都带上。出发前所有关于抓螃蟹的事项准备工作包括如何抓如何吃生姜醋夹子等等细节朋友们体贴地分工安排妥了,让咱埋头忙会议安排工作无后顾之忧。

 

螃蟹好抓吗?从没干过咱心没底,万一扑了空如何是好?临时抱佛脚上恶补抓螃蟹知识,打电话寻找落脚地点。螃蟹虽然来自太平洋,听说要想抓它们最好的地点是海湾(Bay area),所以的我们预定了一个面对美丽海湾的渔家式民宿小店。

 

就这样几个不知海有多深的人兴冲冲地开始了金秋以抓螃蟹为主(开会为副  )之旅了。下面以图代话吧。


飞机抵达Portland时已是午后4点了,离海边还有近二百英哩。赶紧租车,一路穿山越岭狂奔三小时,终于在日落之前来到了太平洋海岸。时间正好,在一望无边退潮的海滩漫步,在时间与大海之间领受太阳魔术般的变化奇迹。


夕阳下美丽的母与女。 这是用手机随便分别拍的,匆匆编融为一,她们一见竟喜欢的不得了。


次日,海湾的清晨如湖水般的宁静幽远,空气中淡淡的咸味提醒这儿是大海一角。咱们不敢驾小船出海湾,这里的海岸甲板是我们抓螃蟹的第一选择点。


按渔场师傅说的,下网约一刻钟起筐,哇,好多螃蟹!


怎么有些沮丧?原来俄勒冈州严格规定,只能抓足够大的公螃蟹,母的,小的都必须放回大海。大家简称“保护妇女儿童”,这筐全都是保护对象。


这只未成年,立马放回大海了。



终于抓到了一只大的!抓狂般的欢呼。--不好意思,咱们的左邻右舍都在笑话了,他们早就收获了一大堆。


捞了几十只螃蟹,就这只合格,来张特写。


两小时过去了,5个人才抓到一只可以吃的,连海鸥在一旁都看累了。(千万别说什么蓝天碧水之间有一沉思的海鸥,咱午饭还没影呢.......)



这是只母的,由见到螃蟹之喜到要扔回大海之悲,痛心疾手呀,到口的美味一转眼都没了…...。考虑到保护妇女儿童的重要性,咱还是忍痛将它送回大海了


海边收获太少了,木办法,下定决心冒着风险全副武装战战兢兢--出海了。临时学驾船,看着咱们下的网就是无法靠近去取,折腾好久才摸到窍门。不过因为网在海底时间过长,诱饵被螃蟹吃得差不多了


 

渔村旁的午餐。出海捞螃蟹的收获共4只,不得不找渔家买了一只,这样人均一只大螃蟹。第一次有这样收获大家很满意了,关键是开心。瞧,大家都迫不及待了。还有,您知道吃螃蟹的最佳本色方法吗?一是桌面铺报纸,二是穿件旧衣衫,三是放松。




这次抓螃蟹很好玩,也带来了一些思考。美国西海岸从旧金山到西雅图,这么长的海岸线,这么多的海湾,它们是螃蟹繁殖栖息的天然场所。渔场的年轻师傅告诉我们,一只母螃蟹一次可产数万至百万粒卵,大约25%可以存活。人类可以捕食它们,但决不可以过度,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严格限制,为什么渔业的生态多少年来都很好。

我们看到了周围美国老百姓非常自觉地将自投罗网的母螃蟹小螃蟹回归大海,只取符合规定的公的大的。没人时刻检查他们,对大自然的爱护已经是一个自觉自愿的集体行为,大自然的美与人们的行为美是相辅相成真正和谐的。

愿这份美丽永存与蓝天碧水的大自然中。

(以上照片均由本人手机拍的,咱抓螃蟹不专业,照像不专业,当随行记者更不专业,大家将就对付看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4301-496707.html

上一篇:寂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
下一篇:一次论文的双语审查以及“双语规则”
收藏 IP: 128.252.226.*| 热度|

13 吕洪波 吴飞鹏 李学宽 沈晓雄 刘洋 刘艳红 许培扬 曾新林 张芳 林黎明 陈湘明 张亮生 王海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