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lea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leader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邮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博文

追求卓越 享受成功

已有 5782 次阅读 2010-9-6 11:29 |个人分类:灵创团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成功, 灵创团队

追求卓越 享受成功
―――灵创社论之四:成功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走过风雨和坦途的灵创儿女正以这样的豪气,心怀“感恩”之情,肩负“奉献”之志,策动“学习”之桨,开启“成功”之舟,驶向理想的彼岸。在这夏未远,好个秋,晴空碧,硕果熟的季节里,第五期《灵创人》如约与我们见面了。她犹如一枝色雅姿秀的秋菊,带着玉骨幽香来到我们中间,她雍容华贵,超凡脱俗,有她相伴,我们灵创儿女“追求卓越、享受成功”的信心更足,步伐更坚。
   第五期《灵创人》的主题是“成功”,它是灵创文化之树的果实,它吸收“感恩”之根系输送的营养,依靠“奉献”之树杆的支持托举、承接“学习”之树冠的吐纳代谢。成功也是众生追求的目标,是世人渴望的境界。
   字典解释说:“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的目标”或“成功就是逐步实现有价值的理想”。那么,预期的目标是什么呢?或什么是有价值的理想呢?这就因人、因时而异了。虽然有人创立了所谓的“成功学”,但是,翻看几代“成功学”大师的著作,不难发现他们声称的“成功学”其实是“成功方法学”,其目的在于教给人们一些树立信心、挖掘潜力、赚取金钱和实现自我的方法。当然,假借成功学之名,教给年轻人一些急功近利、巧取豪夺的所谓技巧是遭人唾弃的!

   我们灵创团队倡导的“成功”,是以“感恩”、“奉献”、“学习”为基础,是以团队精神和群体利益为宗旨的。灵创团队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影响21世纪中国信息安全的创新团队”。灵创团队带头人杨义先教授提出的合格灵创人的基本标准就是对成功的最好诠释,即,“崇尚奉献,牢记感恩;心胸宽广,顾全大局;愿做小事,敢做大事;重视灵感,掌握机遇;讲究诚信,敬业乐群;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关注战术,放眼战略;既要事业,又要家庭;热爱工作,保重身体;严守纪律,不拘一格。”
   三千年前《周易》中描述的“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以厚德载物”就是中国人所理解的成功。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衡量成功的标准也不同。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代表着成功;金钱、地位、豪宅、香车、美女……标志着成功;也有人主张:成功是一种心理感受,一种愉悦的心灵体验。而我们认为,成功既不神秘,也不平庸;既非高不可攀,也非唾手可得。成功大厦的建成,需要以理想为基石,以奋斗和坚持为支撑,以不怕困难、敢于突破逆境的精神为砖瓦,以善于妥协和团队精神为粘合剂。
   首先,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石。
所谓“理想”就是对明天的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它是引导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个人有了理想,生活就有了方向,奋斗就有了目标;人类有了理想,世界就能发展进步。理想代表着一种决心、一种态度。当我们心中产生一个理想的时候,伴随着它产生的是我们为之努力,付出艰辛的决心和态度,这决心和态度将引领我们达到理想的目标。
   当理想变成信念的时候,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整体长远目标的统一。没有信念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它可以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能力。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信念可以创造奇迹。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海伦·凯勒战胜了身体上的重度残疾,给人类带来了光明;靠着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走过了飞鸟不停的雪山草地;怀着对生命奇迹的坚定信念,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坚持了100多小时被活着救了出来。信念是前进路上的灯塔,是成功的前提和条件。

   行动是成功的根本保证。成功是一个过程,是为了达到理想目标而努力干到最好的一个过程。“行满功圆”,任何美好的理想如果不见诸于行动就会变成不切实际的臆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永远是成功者的座右铭。凭着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实现了她的“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的不凡理想;经过一千多次实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给人类带了光明;经过几十年的观察、探索和实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为解决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家王选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创造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和出版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当代毕昇!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凡成功者,都是勤于行动和勇于实践的楷模!行动还得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行,也许如下无名氏的墓志铭对我们有所借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要想成功,除了目标和行动之外,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失去了最宝贵的听觉,但是,他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丝毫没有放弃,用自己的勇气抵抗命运的打击,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乐曲。永不放弃就是坚定信念、执着追求,永不放弃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自豪。一个健康的人可以幸福地说:“我拥有健康和快乐”。一个残障人士也可以自豪地说:“我的心脏没有放弃跳动,我没有放弃生活。”成功与否通常不在于智力,许多天资聪颖者就因为在即将成功前放弃了,以至功亏一篑。而成就辉煌的人绝对不轻言放弃,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而已。
   如果说永不言弃是一种精神,那么,战胜挫折便是一种勇气,这种勇气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有很多事情可以给我们、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带来挫折感:人际关系不融洽、学业进步不快、失恋、没找到理想的工作等。面对这些挫折,不被它压垮的才是英雄,而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使精神得到升华,道德得到修炼,能量得到积蓄,并练达了风趣、幽默、乐观性格的人才是成功者。在成功者看来,适度的挫折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驱走惰性,激发斗志。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在顺境中不言放弃是一种坚持,在逆境中不言放弃是一种奋进,而在绝境中不言放弃是一种崇高。比挫折更能历练人的是绝境,人生之所以有绝境,是因为成功需要突破和挑战。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而后者在绝境中选择了放弃。当我们突破羁绊,回望往事的时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谓的绝境,有时也仅仅是一段距离、一个门槛和一次洗礼,当我们用坚持超越它以后,这次境遇便成了一次转折、一次醒悟和升华。因为只有在绝境中,人们才有可能超越俗人甚至包括自己所固守的常规,书写在顺境中不曾想过的神话。在这个意义上说,绝境是资本,战胜绝境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要战胜挫折、突破困境乃至绝境,除了战略上的坚持外,战术上的妥协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成功者的智慧。这里的妥协不是丧失原则,而是坦然的承认,承认生活中的一切,既包括和煦阳光,也包括疾风骤雨。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与其一味地拒绝与反叛,不如适度地妥协,这其实是一种胸怀和睿智。只有全面地接受生活,你才能真正地了解它,你才有权力去改善它。在妥协中,我们摈弃的是那简单而幼稚的一相情愿,或激情过剩的浪漫主义以及膨胀的个人主义,留下的是理智、冷静和思考,它使我们不再意气用事,而是开始学会尊重,学会分析,然后找到能够保持自己,完善自己的方法,改善自己的存在,并达到成功,接近幸福。
   适度妥协也是让自己融入团队,借助集体智慧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每个人的成功都必须依靠团队和组织,而不是靠自己,因为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既有“浩然”正气,又怀“若谷”之心都是成功人士的重要标志。2010年足球世界杯赛已经淋漓尽致地表明了英雄式的恣意放纵,只能成为取胜的包袱,“集体的能量胜过了一切,个人英雄主义可以休矣!”
   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越需要人们团结和协作,团队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是“水涨船高”和“水落石出”的关系。灵创团队倡导的成功是个人在集体、在团队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团队通过有效地组织、协调和凝聚力达到1+1>2的目标。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优秀的团队。没有人能依靠一己之力获得某项事业的成功,唯有依靠团队的力量,依靠他人的智慧,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在灵创团队这个美好的集体中“追求卓越,享受成功”吧。


   注:灵创团队是杨义先教授和钮心忻教授领导的由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等组成的专注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跨机构团队。灵创团队的最高目标是:成为影响21世纪中国信息安全的创新团队!为了建立先进的团队文化,灵创团队创办了自己的刊物《灵创人》。本文由郭玉翠教授撰写,发表于《灵创人》第五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359850.html

上一篇:国瑞长征颂
下一篇:成功的动力需挖掘
收藏 IP: 59.64.2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