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我与徐州三块画像石的故事 精选

已有 7596 次阅读 2020-11-22 11:14 |个人分类:图像证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按:徐州这几年以汉代文化历史、遗存为核心元素,打造城市旅游品牌。笔者这几年的研究涉及到徐州所藏的三块画像石,因此撰写了下文,发表了在《徐州日报》10月29日“汉风周刊”。 

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内容是元代王祯的《农器图谱》。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农事器具的集大成者,图文并茂,遂引发了我对古代图像与机械史的兴趣,所以工作以后汉画资料成了我关注的一个领域,迄今完成的论文与徐州所藏汉画像石直接相关的有三篇,涉及到三块画像石。这三块画像石对认识、了解汉代的机械史、物质文化史有重要意义,今天就谈谈我与这三块画像石的故事。

第一块画像石名为“舂米图”(图1),现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二楼。这块画像石表现了汉代舂碓加工并用“扬扇”清选谷物的劳作场景。我2011年完成论文《汉代“扬扇”考辨》时,还没有看到这块原石,当时利用的是拓片资料。过去在巴蜀地区出土不少双手持扬扇劳作的明器陶俑,但学界对这种器具的命名有些混乱,有的称这种陶俑为持筛俑,还有的称之持铡刀俑,等等。从全国范围的文物资料看,能够明确证明它们是汉代(立式)扬扇俑的文物仅有三件:一件是四川彭县(现彭州)出土的一块舂碓画像砖,现藏国家博物馆;一件是山东滕县(现滕州)弘道院出土的对舂扬扇画像石,现藏山东省图书馆金石所;另一件便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这件舂米图。从劳作场景的形象性看,徐州这块最更贴近生活,持扬扇者在躬身扇风,右侧持簸箕者正在倾倒谷物,地上谷堆的右侧还刻画了一群啄食的鸡,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它是汉代舂碓、扬扇劳作场景的生动再现。

图1 舂米图(局部)

第二块画像石名为“胡汉交战”,现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二楼。表现胡汉交战的汉画像石,全国出土非常多,但这件非常难得,因为它刻画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钓轮(钓车)形象。2017年3月,我第一次到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参观,在二楼展厅无意中发现了这块画像石中的“钓车”形象。这块画像石是一块残石,从上至下共刻画了三部分内容,胡汉战争、车马过桥和捕鱼图。就在画面的右下角,有一行船钓鱼的画面,船头坐一钓者,手持钓竿,正钓起一条鱼。钓竿上清晰地刻画了一个钓车(轮)。[博文:钓车列传曾详细谈过该故事]


图2 “胡汉交战”图中的钓车

这具钓车之所以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它彻底解决了机械史界长久以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在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发现绘有钓车,经与欧洲相关图像对比考察后认为,《寒江独钓图》绘有世界上最早的钓车图像。同时李约瑟根据成书于公元3-4世纪的《列仙传》上一则“陵阳子明”的故事,因该故事提到窦子明的“钓车”,所以他推断中国大约在东汉到魏晋期间出现了钓车。但是李约瑟的这一推断始终没得令人信服的佐证。

据武利华先生的《徐州汉画像石通论》,这块画像石是2001年在安徽宿州埇桥区栏杆镇发现的,从画像题材和雕刻风格判断,年代应为东汉中期。这样就非常确凿的证实了早在东汉时我国已经发明、使用了钓车,这具钓车形象要比马远《寒江独钓图》中的早1000多年,说明汉代已经将轮轴原理用于渔业,同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钓车形象。

第三块画像石是一幅牛耕图,现藏徐州汉文化景区的汉画长廊。我2017年3月徐州之行曾参观过这块画像石,但由于该石被玻璃所罩,光线反射严重,拍摄效果不佳。2018年10月,我再次赴徐州考察该画像石,这次拍摄到了较清晰的画面。我之所以关注这块画像石,是因为这幅牛耕图的画面上刻画有一件罕见的翻土农具——耒耜(图3),其形制特别,在汉画资料中绝无仅有。2017年11月,武利华先生出版了《徐州汉画像石通论》,其中专门论述了这一器具。但我觉得此画还有进一步探讨、分析的必要,特别是其中的“耒耜耕”对研究我国古代的“耦耕”、“踏犁”等技术具有重要价值,于是在武先生的基础上对该牛耕图中的马鞍形犁壁、耒耜耕以及画面下层中几人手中所持器物做了进一步分析,相关探讨已经发表了今年第4期的《农业考古》[论文题目《对几件汉代农耕“文物”的考辨》]。


图3 据《徐州汉画像石通论》重绘的耒耜耕

以上所述便是我与徐州所藏三块画像石的故事。徐州有丰厚的汉文化基础以及众多的汉文化遗迹,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弘扬徐州的汉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259401.html

上一篇:科学家传记绘本创作的原则与手法探析
下一篇:李约瑟的遗产
收藏 IP: 223.104.38.*| 热度|

32 尤明庆 郑永军 朱晓刚 汪育才 陈昌春 李学宽 杨卫东 段含明 黄永义 周浙昆 刁承泰 张晓良 徐长庆 刘全慧 杨正瓴 宁利中 谢力 冯大诚 姚小鸥 武夷山 李建国 刘炜 信忠保 张珑 付雷 孙冰 李璐 顾金亮 王从彦 杨金波 孔智光 陈蕴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