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科学网昨天转引的一则 新闻报道,杨振宁先生在6月30日出席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的发言中,表达了他对科学史传记的一些看法,其中批评了国内科学史在科学家传记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部分照录如下(小字部分)。笔者针对杨先生的观点谈些看法。
科学史是非常复杂、有很多内容的一个领域。国内在这方面,确实是做得不够多。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现在世界上公认最好的爱因斯坦传记是亚伯拉罕·派斯(Abraham Pais)于1982年出版的Subtle is the Lord(有多个中译本,有的译为《上帝是不可捉摸的》《上帝是微妙的》,有的直接译为《爱因斯坦传》)(按:前一种陈崇光等译,后两种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方在庆老师等译)。派斯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曾共事十多年。他是我的同行,早年做高能理论物理研究,做过非常重要的工作,很早就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可是我知道,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想写关于20世纪物理学发展历史的书。他跟爱因斯坦是好朋友,他与爱因斯坦见面,回来后就记笔记,哪年哪月哪天见到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讲了什么话,他都一一记下来。以他对高能物理发展的了解,加上他和爱因斯坦亲身的交往,他这本爱因斯坦传记才能写得那么好。1998年的时候,我请他到石溪大学去演讲,他跟我讲,他觉得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这本爱因斯坦传。后来他又写了玻尔的传(按:有中译本,戈革先生译),奥本海默的传(按:似乎还未有中文版),都是很重要的科学史著作。
国内科学史的写作,我觉得是非常不成功的。我们的科学史书写,里头混杂了很多科普的成分。这种科普的东西,大家随便写写,缺乏学术性。我们还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叫传记文学。写的人嘛,觉得既然是文学,那就可以增加一些杜撰的情节,使得文章看起来好像更能够吸引读者。但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个传统。我希望不久之后,比如五年十年之后,情况能有所改变,能够使得大家都知道传记文学这种写法是错误、要不得的。
一、杨振宁先生给派斯写的爱因斯坦传记给予了很高评价。事实上,这一点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尽管爱因斯坦本人没看到该传记(1982年初版),但笔者推测他本人和杨先生一样,在全世界数以千计的爱因斯坦传记中,派斯写的他应该最满意。杨先生尽管没有明确指出他欣赏派斯写作的原因,但据语境理解很明显,这种传记严谨、靠谱,对科学家科学事业的评价和讲述比较客观,简单说就是“很在行”。这种传记最适合什么人看,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研究者。派斯最看重的自然是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故其章节编排也是这一思路,大的部分(下级目录为章,依科学史所方在庆老师商务印书馆译本)如下:
1、导论
2、统计物理学
3、狭义相对论
4、广义相对论
5、后来的历程
6、量子理论
7、旅程的终点
8、附录
毫无疑问,派斯的传记对科学史研究者,特别是物理学史研究者提供了绝佳的材料和可供评判的标准,因为派斯本人就是当年物理洪流中的一员,是历史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但是派斯的这种传记相对而言比较“内”,或者说比较专业,有许多公式推导,普通读者读起来有点头大,另外体量也过于庞大,中文版竟然有800多页。其实杨先生可能没注意到,派斯在1994年出了一本通俗性的爱因斯坦传记Einstein lived here,中译本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中译本由著名物理学史专家戈革先生等译,翻译质量肯定靠谱。从章节安排也可看出更通俗,这里仅选前6章:
1、“在爱因斯坦的阴影中”
2、关于玻儿和爱因斯坦的反思
3、德布罗意、爱因斯坦和物质波概念的诞生
4、爱因斯坦、牛顿和他们的成就
5、给普通人看的相对论简介
6、爱因斯坦是怎样获得诺贝尔奖的
(后略)
很抱歉,派斯的这本中译本笔者没看过,不敢妄评。但爱因斯坦传记笔者读过至少十几种,对普通公众推荐两本(应该再加上派斯1994年这本):
1、杨建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爱因斯坦传》,2003年海口出版社。这是用中文写就的较好的一本兼顾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爱因斯坦传。
2、艾萨克森《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该书为中译本,也值得推荐,原因同上。
延伸阅读(该项与科学家传记没关系,但由于涉及老爱,还是写下):
近年国人写得不错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推荐两本:
1、仰观苍天思寰宇:《聊聊狭义相对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2、汪洁:《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新星出版社,2012年(有升级版,自己搜吧)
二、似乎扯远了,再回来谈科学家传记。上面谈了面对不同读者群体,科学家传记在写法及材料遴选上应该有不同。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确很难兼顾,或者说需要作者有较深的功力,无论在专业把握和文字驾驭能力上均如此。那么杨振宁先生的传记哪本比较好呢?杨振宁先生的传记,至少也有十多种了,作者亲自采访过他并得到他认可的传记有两本,一本是台湾学者江才健(目前最好的吴健雄传作者)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天下远见公司2002年出版;另一本是杨建邺的《杨振宁传》(增订本),三联书店2016年。这两本书笔者都通读过,后者胜——在专业性与通俗性方面把握得更好——当然,这仅是笔者的看法。
按:封面下幅照片,从左至右:派斯、戴森、杨、李政道
再说国内的科学家传记,笔者读得不算少,但满足上述标准的很少。近些年国内开始比较重视科学家传记的撰写,启动了不少项目。比如中国科协几年前启动的老科学家采集工程(该工程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搜集了大批当代科学家——主要是院士的资料,未来将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传记丛书等,这其中笔者认为史料价值比较大的是口述一类的自传,比如湖南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中国口述史”系列丛书。
三、对传记文学写法的批评。杨先生没有指明具体哪本或哪些科学家的传记文学很糟糕。但据笔者所知,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就是其中一个突出典型。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几位物理学史家或近代科技史家的批评,比如许良英先生写了《我所了解的束星北先生》,关洪先生写了《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谈谈束星北现象》,樊洪业先生写了《束星北当过爱因斯坦的助手吗》。这几位科技史界前辈对这本传记文学式束星北传提出了严厉批评。笔者看来,该书最大的失误在于对当时国内物理学界的整体情况不了解,因此对束星北的历史地位未能客观地给予评价,而是随意拔高了。其实,如果作者能走访一些当年束的学生以及诸如关洪等物理学史研究者,这样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束星北先生的个人经历,是时代的悲剧;他的物理才华,很大程度上也被那个时代消磨了,但对他取得的物理学成果加以评判并不困难。也没必要添油加醋地把他与爱因斯坦扯上较密切的关系(网络上似乎还有争论,但束给爱的信已经说明了一切,除非强硬曲解),如果不是很确定,就需要加以考证,而不能捕风追影。总之,该书告诉了读者一些真相,却歪曲了更大的真相,是万万不可取的。
延伸阅读:
1、关洪:杰出的物理学家阿伯拉罕-派斯和他的物理学史著作,《物理》2004年第6期
2、徐国强:奇哉上苍,归矣往事——简述派斯的爱因斯坦写作,《科学》2005年第4期
3、郝刘祥:20世纪的英雄史诗——《基本粒子物理学史》,《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