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反对学术评价中的共性条件的,共性条件实在是个奇葩的东西,比如教学评价、普通话、外语、学生工作等等,共性条件意味着不可以替代,必须全部具备,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就出在这儿。
教师按类评定职称即可,共性条件虽然也是按类设定的,但是这实在是个滑稽的东西,比如研究中国史的,研究古典文学的,要学什么英语?我听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博导说过,自己满意的博士招不进来,因为英语考不过去。
再说科研条件,课题、论文、奖励、社会服务,又是一堆要求。现在评教授,如果没有国家课题恐怕想都不要想,但是国家课题又说明了什么?如果其论文质量高,没有课题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在职称评审中,一定要采取替代方式处理,用人所长。课题做的好的课题适当多点,论文质量高的论文多写点,如此等等。
对某些高校而言,现在职称评审已经异化为“宰人”工具,怎么样设定条件能够减少矛盾,减少争议就怎么设定,将职称评审简单化,只要对照量化指标筛选即可,这种工作让一个普通本科生就可以干,根本不需要专家进行职称评审。
现在教育系统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将复杂管理简化为简单的条件对照,设计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规定。表面看,考核指标上去了,领导轻松了,也可以简单地回避科技评价的矛盾,但是丢失的是什么?是学术之魂,其破坏性我的感觉可以堪比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破坏,需要进行纠正。反思的方法其实也简单,看各教育单位和主管部门的年终总结,凡是你做得好的,都是需要反思的。
2014.12.8 俞立平 于宁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4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