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工作20年来一直在学校,但是前15年时间几乎没有做什么科研,稀里糊涂过着教书匠的日子。大概在5年前,我考上博士,准备转型进行科研工作,由于刚入道,一切都很陌生,对科研更是摸不着头脑,那段时间,我多次和扬州大学几位博士以及我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讲,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小型的学术沙龙,大家定期交流科研经验,共同提高。后来也偶尔进行过小范围的交流,但是学术沙龙一直没有搞起来,最大可能的原因是读博期间各个师门都有自己的Seminar,加上其他一些专题课程替代了学术沙龙。
暑假前,我的同事L老师向我提出,让我抽点时间给几个年轻老师讲讲一些定量研究方法,让我又一次联想到学术沙龙,我说行啊,我们民间组织吧。上学期,我在校内开过两次学术讲座,一次是讲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一次是讲科研课题的申报,通过学校科研处组织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每次讲座来者也就10人左右,可能与高职院校教师侧重教学有关。根据学校的规定,校内教师开讲座每次补贴100元,两次200元,钱是小事,应者寥寥可是相当挫伤积极性的。
暑假期间,碰到薛博士、唐博士,我们交流一些科研方面的想法,我说时机成熟了,我们搞个学术沙龙吧。现在大家博士纷纷毕业,回到各自单位,应该采取某种形式,加强联系,增进友谊,同时也提高学术水平。在薛博士的组织下,昨天下午,学术沙龙正式开张,由我来开第一讲和第二讲,昨天讲了评价理论,今天上午讲了效率分析。参加者10人左右,总体感觉不错。沙龙和讲座不一样,首先是参加人数没有要求,三、五人亦可,一、二十人也无妨,讲座人太少了就没有激情了;其次,讲座一般重点讲创新,而沙龙则没有什么限制。由于大家本来都是朋友,所以气氛很好。研究生小赵忙前忙后为大家提供服务(谢谢了!),沙龙结束后掼蛋(流行江苏的一种打牌),然后聚餐,其乐融融,一片和谐。
下面就是要加强组织和协调,确保学术沙龙的可持续发展。
2009.9.6 俞立平 于邗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