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数学化”、“模型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有,但并不严重。不同学科发展并不均衡,经济学、管理科学相对而言研究水平较高,多采用数学模型,但是不必要的数学模型采用,这种研究往往不是高水平研究,论文也会很容易被拒稿,不必杞人忧天。相反,目前还有很多研究,完全可以借助数学模型,提高研究的水平,却没有很好地应用,这是“数学化”、“模型化”不足问题,这种情况可能更严重。
第二,无论任何学科,均有研究哲学问题。真正好的研究,一定要有哲学高度,因此少数引领性的、战略性的研究,完全采用文字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非常珍贵的,反观我国现在的一些顶级期刊,几乎没有这样的论文,是需要反思的。
第三,期刊发表论文看不懂是正常的。爱因斯坦的论文,到现在有几个人看得懂,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小众,有重大创新的研究刚开始就是没有知音,让子弹飞一会儿,大可不必惊慌。
第四,要相信审稿专家,选择对的审稿专家。哪些专注于数学模型的严格和准确,忽视了思想、观点和见解,忽视对问题本身的深入思考,故意复杂化的论文,或者做出众所周知结论的论文,相信审稿专家会做出客观的判断。如果这些论文本来就不容易发表,那么这些现象当然就会慢慢消失。
第五,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这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将其上升为理论,上升为能够指导经济管理运行的思想,如果没有数学模型作为支撑,没有严谨的逻辑,如何证明这项工作做好了?
第六,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学习有个过程,出现一些误用现象本来是正常的,这时学术共同体、指导老师、审稿专家等等能够提供一些帮助,讲明问题,提高初学者水平,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作为学术期刊,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公布审稿意见,但是做到这样的期刊太少了。
第七,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工作,总会有这样那样问题。正视问题加以解决,才是应该所取的态度。我国科学研究中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感觉现在有夸大问题的倾向,这对科研环境非常不利,似乎应该适当注意一下。
2020.3.25 俞立平 于杭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