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研究历来得不到重视,人文社科也是如此。
上次看到赵伟老师转发的一个微信,里面说全国带有“带路”的研究机构,貌似有400多个,一方面说明这个问题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是不是有点多了。同类应用问题的机构多,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当然也意味着可能存在的科研绩效低下。
追求热点是对的,毕竟要服务国家建设需求。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讲“修身、治国、平天下”,强调要用知识为国家建设服务。但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分工越来越细,应该多元发展,注重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平衡。不能因为领导重视、容易拿到批示,就注重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何况,很多时候,让领导不做什么可能贡献更大!我们现在出现的许多问题,其实是作为过多、作为不当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基础研究得不到足够的雨露阳光,更不容易被关注,需要学者自己咬牙坚守,这种现状需要做出改变。
也不能怪,基础研究出成果慢,也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难以帮学校争光,在大学排名、学科排名方面没有优势,难以做出较大贡献。好不容易写出一篇论文,权威期刊一般不中,好不容易发表个CSSCI,在当下SCI满天飞的情况下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有好多学科其实发表CSSCI论文更能代表成果质量。
这些年,我两个研究方向之一是科技评价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感慨最多的是,多属性评价中的许多基础问题早就应该得到彻底解决,不应该还有让我继续做研究的空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该领域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不一定大,但明显是问题,只有长期不重视基础研究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前段时间教育部发文要分类评价,真正有意义的科研都是特立独行的,甚至同行评议也不能公正评价。其实很难进行足够的分类评价,所以在宏观领域做评价是应该的,在微观领域很难。比如按学科分类评价,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肯定不一样,具体到工商管理,又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可能还有其他分类,所以单靠分类评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什么时候教育部学科评价时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学科做了什么贡献?为人类知识进步做了哪些工作?与同行相比,哪些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创新在哪里?
需要的话,可以提供一些论文、专著做佐证。让其他的所有指标,如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奖励级别数量、国家级课题数量、科研经费数、省级平台数、各种江河湖海人才数等等指标回家吃饭去吧!
现在的学科评价,都是看指标,我就不明白了,中国的科技创新本来就不多,用创新来评价不是更好?设计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案就可以了。真这么做了,有创新的机构可能只有2个国家课题,20篇核心期刊论文,不一定就比10个国家课题,100篇核心期刊的机构差!还是导向问题!!!
2018.4.28 俞立平 于杭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