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生活中的人们倾向于认为恩是好的,比如,常说的恩情、恩爱、恩赐、恩典、恩德等;而且对于恩的态度和反馈,人们讲的最多的是报答,感恩、知恩图报乃至于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不可否认,上述认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有关行为亦是一种美德。然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恩生害却常常被忽视了,其影响甚至不亚于恩的好。
背景:这里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一群美丽的天鹅来到了一个湖心岛上。它们来自遥远的北国,准备南下过冬。岛上住着一对以打渔为生的老夫妻,如此美丽的邂逅,使得这两位老人异常开心,这群天鹅也得到了天使般的照顾。然而,老人们温暖的心和热情的行为,并不能阻挡冬天的到来。奇怪的是,这群天鹅一直享受着这里的生活,没有继续南下。待湖面冰封,它们无法从湖中谋取食物了,老两口又敞开他们的屋子给它们取暖、喂食,直到来年春暖花开。
此情此景,持续了一年又一年。然而,好景不长,岁月无情。两位老人终无法如此日复一日的奉献他们的爱心,也无力如此年复一年的提供他们的呵护。他们在一个明媚的日子里,离开了小岛。那群美丽的天鹅也随之消失在了风里,不过它们并未南飞,也没有北行,而是那年冬天饿死在了那个冰封的湖面上。
解读一:基于动物保护视角
故事的真实性,这里暂不去考究。故事外本身又是一个故事,以故事为背景作为引子,只是阐述了一个不完全的信息,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关于前提的前提那是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么回到背景中的第一个问题:人类在保护动物吗?
故事开端犹如童话般烂漫,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朝夕相伴、相与为乐。这种欢乐相持日久,直到人的离开,而美好的温存转瞬变成了无形的杀戮。是谁需要对这种死亡负责?故事中两位老人也许是无辜的,然若其有知,对于这样的结局一定悔不当初。不过从人类保护动物的视角看,或许没有人会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离开,但也许人类不会这样保护天鹅,而是听之任之。至少故事给人类一个警醒,一种告诫,即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选择爱恨,有时候恩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害。
但保护动物也并意味着任其自由的生存,自由并不是了无挂碍。人与动物是互为依存的,与其说是保护动物,不如说是保护自己。试问:当你在关注故事中那群天鹅命运的时候,是否记得天鹅是以捕鱼为生的,而故事中的主人翁同样是以捕鱼为生的渔夫?
解读二:基于亲子关系视角
在动物保护的基础上再走一步,把渔夫夫妇对那群天鹅的爱与呵护视作亲子关系,当那对夫妇无止境的奉献自己的爱,对孩子百般呵护、万般疼爱的时候,该有多少人会羡慕孩子们的运气?然而,天鹅的悲剧结局无情的告知:此爱不可取。这种爱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无穷尽的关心,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操心冬日的严寒,生活没有挫折,更没有磨砺。孩子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失去父母的保护伞,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夭折了。这种关爱生活中并不少有,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懒散成性,不吃苦也不知苦,除了一颗强大的依赖心之外只有脆弱可言。
此外,对于父母而言,有多少知道这样的恩情反而害了孩子呢?这种以爱的名义,看似为孩子铺好了路、搭好了桥,以为可以让孩子有个好的前程。不需要孩子在家里劳动锻炼,自以为给孩子创造了最好的条件、营造了最优越的环境,殊不知恩生害,恰恰是缺乏劳动锻炼,在苦难中磨砺,使得孩子们在“冰封”的环境中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生活重体验,任何一种付出都要有个界限。即使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哪怕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也不例外。
解读三:基于师生教育视角
接下来从这个背景中引申到社会的教育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恩生害?
在现实中,小孩子是当祖国的花朵培养的,在教育中自然关爱有加,相比故事中老渔夫夫妇对天鹅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并无逊色。然而花朵也可能成为“奇葩”,老师口苦婆心,一心倾囊相授,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步入社会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然而,这是不是一厢情愿的恩赐呢?且不说教育理念上的“教学相长”,也不问教育方法上的“因材施教”,仅就“严师”而言,基本上已经是恩生害了。“严师”出自《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说的是,教育要达到让学生自觉致学进而治学,对师有一种敬畏之心是极为重要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是良师益友,也可以打成一片,但敬畏之心不可少。简单的说,就是尊师重道,当然师严道尊更深一层。
反观当下的师道尊严,可以知教育上的恩生害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师者的教育需要爱,更需要付出,但根本不在于施恩,或传授学生多少知识,亦或让学生明白自己知道什么,而在于教化人心,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无知、人类的渺小,懂得心存敬畏。作为教师,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尤为重要,以师恩之名,以为学生好为辞,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学生无异于背景故事中渔夫夫妇的行为,其结果可能更加可悲。
解读四:基于科学研究视角
前面从教育视角出发,谈及由人类知识的有限性而产生的恩生害问题,就不得不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再次审视背景故事。在此视科学研究为一种对未知的探索,也就是从人类有限的知识出发不断的扩展知识的范围。从发展的角度看,科学研究是没有完成时的,也就说没有完全结束,每一个阶段的结束又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回到背景故事,可以简单的把故事中的人作为科学家,而天鹅视为研究对象。基于科学研究是受限于有限知识约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研究的开始都有基本的假设前提,然后基于客观事实为依据,以逻辑方法支撑构建理论假说,进而以更多的事实验证假说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故事表明:在人类的特殊关爱下,天鹅不必冬日里飞向南方,而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然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环境,正确的结论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承前所述的恩是好的,但并不总是好的,天鹅的悲剧表面:恩也会生害。
其实:在真理面前,错误总是更多。背景故事似乎也可以作为一种提醒:对于知识面较为宽广的科学家而言,科学的应用总是有前提约束的,而结论的正确与否总是有待更多的检验。简言之,确定性是终结的,不确定性是科学道路上的必然存在。现在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科学不总是造福人类的,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自然,科学家们能否一直持有此清醒的意识,总还是要留一个问号,以待未来。
总结:除上述四种视角外,还有更多的方面值得展开论述。不过,以上视角已足以阐述一个看似不合常理却无法忽视的事实存在:恩生害。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故事所能隐喻的世界远不止于此,但也不能简单的以一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概括完毕。恩生害的事实存在,并不是说恩就是害,也不是说不要恩情,更不是不要知恩图报。否则,固执、狭隘的坚守一个观点,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认识到恩生害的存在,是要把握恩的度,更好的施恩,也更好的报恩。就好像说世界是美好的,但并不是说世界就不存在残忍;而认识到世界的残忍,并不否认世界本身的美好。两者并不矛盾,认识世界存在的残忍可以使人更加珍惜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减少世界的残忍存在。总之,恩遇难求,随缘随起,但亦尽可能避免因恩生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