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办博苦乐 倾听博友意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学网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博文

盖茨基金会“探索大挑战”第五轮申请启动

已有 15225 次阅读 2010-3-25 15:17 |个人分类:通知公告|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盖茨基金会

 
一亿美元 奖励创新
 
盖茨基金会“探索大挑战”第五轮申请启动
 
2010-3-25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自美国西部时间2010年3月25日起开始接受“探索大挑战”项目(Grand Challenge Explorations)第五轮的申请。该项目面向全球资助大胆而非传统性的研究计划,旨在探索和发现解决全球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本轮申请的截止日期为美国西部时间2010年5月19日中午12点。
 
总金额达一亿美元的“探索大挑战”启动于2008年,为期五年,每年两轮。每轮都会针对若干全球健康领域的特定题目征集创新方案。方案一旦入选,即可获得盖茨基金会十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迄今为止,在该项目中获得资金支持的创新方案包括:将特制的小显微镜与手机摄像头连接以捕捉疟疾寄生虫样本的照片,手机内的软件会基于此进一步计算病毒载量,并最终将检测结果通过手机无线传输到医疗机构以便追踪管理。此外,还包括将蚊子转变为“飞行注射器”以帮助注射疫苗;使用厌氧气体在不伤害周边肌体组织的情况下杀死结核病病毒;以及参考人类眼睛的自然防御功能开发新的光谱抗菌剂等等。
 
本轮申请将针对以下四大主题征集创新申请书:
 
研发低成本的针对重点全球健康问题的手机应用方案:特别是那些可以扩大医疗保健覆盖面,并且能够减低成本的方案。例如:通过手机技术跟踪疫苗使用覆盖面的软件;帮助医疗人员通过手机来诊断疾病的技术;运用手机和相应软件来跟踪和收集病人数据等。
 
研发针对母婴健康的新科技:特别是那些可以运用到电力极其匮乏区域的、仅需最少培训即可应用,并且获得及维持费用都较低的技术。
 
研发创新的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方法:特别是那些用最少资源即可帮助人们抗击传染病的创新方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疫苗开发。
 
研发新的避孕科技:特别是那些可以防止意外怀孕的创新方式,重点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可以降低成本、促进推广使用并且可以增强安全性的新技术。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新观点,“探索大挑战”鼓励来自任何学科的个人或组织提交自己的创新构想。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项目总裁Tachi Yamada指出,“我们希望收到全球各个地区不同年龄研究人员的申请书,同时也欢迎全球非健康领域或者非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历史告诉我们,创新观点可以来自任何地方。”
 
以往来自中国的获奖者不仅有研究院的学者和教授,也有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Tachi Yamada表示,“中国有非常多富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人才,我们热切地希望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申请。”
 
“探索大挑战”采用简单的在线申请流程。申请者只需在线提交两页纸的英文申请,不要求提供初步研究数据资料。基金会方面将与一个独立评估小组共同负责挑选最具创新意义的申请书。评选结果会在申请截至日5月19日后约四个月后公布并发放资金。在获奖的创新方案中,有望取得进一步成功的项目还有机会获得一百万美元的追加研究资助。
 
基金会将于今年5月面向全球公布于去年11月初结束的第四轮的获奖结果。下一轮征集将于2010年9月启动。
 
欲了解更多中文信息,可以访问我们的GCE推广伙伴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gatesfoundation
 
浏览所有以往获奖项目或是进行在线申请,请访问GCE官方网站:http://www.grandchallenges.org/explorations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秉承“生命价值平等”的理念,致力于帮助人们过上健康、富有成效的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基金会主要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使他们有机会摆脱饥饿和贫困。在美国,基金会致力于确保人们有机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特别是赤贫人群。基金会的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夫妇以及沃伦·巴菲特的指导下,由首席执行官杰夫·莱克斯、联合主席威廉姆·盖茨负责领导。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gatesfoundation.or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06138.html

上一篇:加入还是退出?科学学会恐沦为鸡肋
下一篇:欢迎参加CN域名杯第二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
收藏 IP: .*| 热度|

2 年福忠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