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s Away From Chin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fangfr 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博士,研究无线网络。

博文

获得ACM MobiCom 2011 最佳论文奖 精选

已有 33035 次阅读 2011-9-26 08:58 |个人分类:科研方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MobiCom, 最佳论文奖

2011年9月21日,在ACM MobiCom会议的晚宴上,会议主席宣布了最佳论文奖评选结果。我的论文和另外一篇并列第一,获得本届最佳论文奖。导师第一个和我握手表示祝贺,很多人也走过来说“Congratulations!”。晚宴结束后,我一个人沿着Las Vegas Boulevard 走了20分钟回到宾馆。 拉斯维加斯的夜景很灿烂,人群熙熙攘攘,在各个景点之间移动。但这些好像离我都很遥远了。

MobiCom'11论文的想法早在2008年就有了萌芽。在"实时系统"课上,导师讲到了用“动态频率控制”---即通过降低时钟频率来降低系统功耗的方法。我想这个办法不错,但为什么它用在实时系统的CPU上,却没有用在无线网卡中呢? 本质上无线网卡也是个CPU,用作信号处理和状态控制。很快,我就想到了答案:无线网卡和普通CPU不同,需要受采样定律限制。CPU的任务可以延迟处理,但是无线接收器一旦降低时钟频率,就违反了采样定律,无法解码数据。 于是,“通过降低时钟频率来降低无线网卡功耗”的想法就这样在我脑袋里搁浅并休眠了。

2008到2010年,我连续做了几个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课题;期间系统地复习了本科学过的通信和信号处理知识,也学到了不少现代通信系统比如WiFi和ZigBee的底层架构,甚至自己设计实现了一些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无线网络协议。2010年11月,完成MobiHoc论文之后,导师让我继续想idea准备来年的MobiCom。想idea总是最痛苦的时候 --- 或者是读了大量文献一无所获,或者是有了新的想法再找文献却发现别人早已做过了。苦思冥想一个多月,终于有一天有所进展 --- 在某次阅读文献学习WiFi接收机检包和解码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其实08年的想法还是可行的。检包可以和解码分开,检包用自相关实现,解码仍用原始算法,从而绕过采样定律!

12月初,我把这个想法连同另外一个WiFi带宽共存的idea拿去和导师讨论。导师觉得那个带宽共存的idea不错;降功耗的想法却有点违反常理 --- 如果能对无线网卡做动态时钟控制,别人早实现了。 但我觉得带宽共存虽然是新问题,但方法是别人用过的;降功耗的想法更新颖,一般人想不到,并且我的方法实现难度不大。

导师并不同意我的想法,但最终他还是让我来决定,放手让我去做。

之后我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把自己的算法的最原始版本整理出来,在软件无线电上实现,用实验验证了可行性。那是我在北美的,也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第6个圣诞假期。

1月初的时候,我把初步的实验结果拿给导师看。他非常高兴,鼓励我继续把问题彻底解决。 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个月之后,我终于做完了所有能想到的实验和理论推导,完成论文初稿,大改两次;之后导师读了几遍,继续做了些修改润色。 尽管花了很大功夫,但我还是觉得最多只有80%的把握 --- 无线网络是我知道的所有领域竞争最激烈的;对于MobiCom这样的最顶级会议,一般的研究组只有觉得论文质量足够好才敢投;尽管如此,MobiCom还是优中选优,把接受率控制在10%到15%之间。 另外,这类会议也有一定随机性。 5到6个审稿人中,有一个不满意或者无法理解,论文就很可能被拒掉 --- 这样的事我经历过不只一次。 但导师觉得这篇论文质量很高,说:If mobicom doesn't accept it, I'll go mad.  并且在论文提交之后的第二天,就让我填表申请了专利。

6月初,论文结果公布,我们的论文被接收了!几个审稿人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这是我的第一篇MobiCom论文,可以算是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的登顶之作。我想,这算不算一次自我超越呢?不论如何,已经知足了。

之后,我们的工作被密歇根大学以及很多IT网站报导。 几个技术公司甚至投资公司都发信,要求参与合作,将其商业化。 导师也主动联系几个公司,考虑技术转化。

9月20日,MobiCom的第一天,会议主席公布了5篇候选最佳论文。出乎意料,我的论文竟是其中一个。候选名单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根据审稿结果讨论决定的;但最终的结果还要考虑口头报告的质量和听众的反响。

这下口头报告变得无比重要了。 而我的报告就安排在在第二天下午,没有太多时间继续准备。第一天的会议结束之后,我就开始反复练习ppt讲稿 --- 半小时练习,录像,接着半小时分析,查阅google video的相关资料,改进手势姿态和语调。中间睡着了,醒来继续练,直到21号下午3点。虽然会议之前没做太多准备 (因为没预料到自己的论文被提名);但我想即便最后能把成功的概率提高1%,也要全力以赴。

口头报告开始之前,导师走到前面,像个教练一样笑着对我说:Relax!  There's no problem. Just treat the audience as trees...  报告做得很顺利,没有卡壳的地方;可能由于太投入了,几乎没有紧张的情绪。 之后有不少人提问,包括Chandra, Choudhurry, Zhong这些大牛们。 有的问题我回答的不错,但有的并没有说到点子上,事后才想到更好的答案。

会后很多人都来找我提问和讨论。一位韩国同学说:Man, I guess you're very likely to get the award. Your presentation was too impressive。 我说:Everything is already beyond my expectation.  So whatever happens next, I don't regret...

确实是出乎意料的。我一度以为MobiHoc是自己在博士期间能达到的最高级别了,但之后却发了MobiCom; 我一度以为一个研究无线网络的人一辈子能拿到MobiCom最佳论文,那他就应该知足了;但自己却拿到了,而我仅仅是个博士生,显然不能就此止步。 我想,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我即使在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仍然会一刻不停,全力以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406-490483.html

上一篇:毕业的曙光
下一篇:决定去威斯康星大学任教。
收藏 IP: 138.15.20.*| 热度|

42 丁甜 钱磊 张波 谢鑫 罗汉江 杨正瓴 张天翼 彭惠 肖重发 李猛猛 许培扬 陈飞 柴玉辉 高孟绪 李天成 唐常杰 田灿荣 王鑫 曹聪 杨彦红 刘光波 高建国 焦增宝 沈峰 金小刚 周海华 吴明火 尧中华 曾泳春 刘淼 方运潭 dunkelblau jojolook crossludo htli 木子 xuqingzheng nimbus zhaoyao917 tangpq zhb186 oceanusbliss

发表评论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